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开窗放入大江来

——李士杰创办宿州煤电集团30周年发展纪实

钱富新    2024-03-05 22:33:41    《人民周刊》

1993年3月7日,宿州煤电集团公司前身——宿州物资能源有限公司,乘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浩荡东风,伴着《春天的故事》的旋律成立了。公司的诞生对安徽省宿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宿州市第一家由市发改委下文成立的无主管经营公司。公司成立30年来,在李士杰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脚踏实地,风雨兼程,如今已走过了30个春秋。

截至2022年底,集团公司已拥有12家分公司,年产值15.6亿元,总资产175.3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6.29亿元,总投资38亿多元,社会捐献3.83亿元,解决就业2000多人。一个成立初期注册资金3000元、借款5万元、员工15人的小微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雄居皖北、享誉江淮,集能源、采矿、建材、商贸、高科技、酒店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集约化企业集团,一举迈进安徽省民营企业的第一方阵。

 

宿州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士杰在集团公司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上作讲话。

 

应运而生

宿州物资能源有限公司诞生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当时国内市场疲软、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各种问题频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整个中国酝酿着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就是改革原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让一贯具有探索精神、敢想敢干的李士杰看到新的机会。这之前,他任职市物资局主管的物资总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因计划体制,总是放不开手脚。当时注册公司必须要有主管部门,他说想成立一家无主管单位的经营公司。当得知1992年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经市政府批准,成为全国首创的无主管商业公司的信息后,李士杰立即派人去上海了解相关情况,后将有关调研资料上报给市政府,市长责成发改委下文,批准宿州物资能源有限公司为无主管公司试点单位。这为李士杰驰骋商海铺平了道路。

迎难而上

应运而生的宿州物资能源有限公司,只是为搏击商海提供前提条件,而接下来的经营局面,并不是鲜花铺地唾手可得。公司成立之初,沿袭先前经营的煤炭业务,面临资源、资金、运输和销售市场等诸多难题。当时资金短缺,急需解决的贷款需要抵押或担保,李士杰废寝忘食、四处求人,几乎跑遍了宿州市的银行,调动一切人脉资源帮助担保。

虽然地处煤矿区域,但当时资源市场关系尚未理顺,市场混乱、竞争激烈,李士杰带领员工终日奔走在皖北各家煤矿及矿务局相关部门,不仅费力费时费心,最难以忍受的是受辱。有时一句话不合,就会受到对方轻视,现场十分尴尬,李士杰只好强忍住赔笑脸。

李士杰依靠执着而虔诚的信念,打动着客户,最后在交往中成为忠实的朋友,破解了难题,并建立了信誉,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形象。随着业务拓展,煤炭资源和运输成了关键,经常出现不是买不到煤、就是煤运不出去的情况。为此,李士杰带上业务员南跑北奔,煤矿—铁路—客户三点一线,披星戴月连轴转是家常便饭。

20世纪90年代中期,煤炭市场放开不久,煤炭炙手可热,而市场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各类公司如雨后春笋,却又沉浮起落不定,考验着每一位经营者的心志和韧性。被李士杰称为“炼狱”似的考验发生在1997年,李士杰如今说起仍心有余悸。他说:“1992年在郑州煤炭订货会上,安徽省来安县燃料公司因欠我们公司50余万元款项,要把其公司抵押给我们,我没同意。1998年5月,我去南京路过来安县时,该公司朱经理招待我吃饭,席上,来安县相关领导出面,让我们再给他公司发一列无烟煤,以解决全县燃煤之急,并且以个人名誉担保。于是我通知业务科,又给他们发了2500吨永城无烟煤,合计欠我们款项近100万元,而后三番五次问他们要钱,就说没有钱,想查封他们的办公楼,因是在建工程,法院不支持,随后他们宣布破产。近百万元的货款就这样无声无息、无情无义地打了水漂。上百万元对当时起家不久的我们公司来说,近乎天文数字,使公司几乎陷入灭顶之灾!过年时,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脑子转来转去,又无计可施。春节过后,我反复问自己:李士杰,是金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如总是纠结下去,把身体搞垮,不是损失更大吗?又试问自己:你的钱要是存在银行里,一分也跑不了,你为了挣钱才把煤炭发给人家的,商场如战场,你干不过人家就要承认,你不是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心态调整过来后,我又精神抖擞地投入了工作。”吃一堑长一智,李士杰接受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的经营业务再没有犯类似错误,且使他心志更加成熟,意志更加坚强。

李士杰扎实苦干的精神在早年就很出名,在任宿州市燃料公司经理期间,由于居民用煤缺口大,他四处求人找计划外煤,来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拉回的煤炭还要打成煤球,为此,他一天到晚在宿州市东南西北各碳场一线指挥煤球生产。那时他孩子小,上学路远,需要接送,可他经常误点,有时想起要接孩子时,已到了晚饭时间。每当想起这些,他就觉得亏欠孩子。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士杰听说浙江省投资皖北刘桥二矿,煤矿以供给浙江煤炭的办法来返还投资,返还煤由浙江省计委操作实施。由于中间环节多,手续繁杂,每年返还煤的计划都完不成,省有关部门准备召开协调会,会同浙江省计委来解决这个难题。当李士杰得知次日省有关部门要召开会议,讨论这一问题后,便立刻驱车赶到杭州,向浙江省计委说明来意。经协商,浙江省计委同意返还煤由李士杰公司代理,随即李士杰便持浙江省计委代理协议书,连夜返回合肥,第二天上午8时,当协调会议开始时,李士杰已提前一小时赶到会场,省有关同志问知事情的经过后,无不吃惊地说:“李士杰你真是深圳的速度。”李士杰诙谐地说:“不,这是宿州的速度。”

公司人人都知道李士杰为了公司在煤炭市场站稳脚跟,常年行踪不定,过着吉卜赛人式的生活,经常几天连跑数省数城洽谈业务,只要业务需要,不分白天黑夜,不顾身体是否适应,从不影响工作。由于他大部分时间在车里休息和工作,为此,有几位驾驶员因承受不了工作负荷而先后调离,无奈李士杰只好用两个驾驶员。李士杰吃苦奋进的精神有时达到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在一段时间里,他患上高血压和痔疮。由于他忘我工作,疲劳过度,痔疮又犯了,手术未痊愈就坚持工作,结果导致伤口创面大面积坏死化脓,险些患败血症,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

李士杰从不跳舞、打麻将、唱卡拉OK,他自嘲说“我是名曰风流,实不风流”,李士杰的“风流”体现在拼搏奋斗和叱咤风云的气魄上,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公司发展到1996年,当时煤炭行情看好,公司同煤矿生产单位的关系日渐理顺,而制约公司业务增长的突出问题就是运输。正在这时,李士杰听说江苏省有一家同样经营煤炭的公司,因拥有火车自备列而发展得很快,受此启发,他产生购买火车自备列的念头。而当李士杰就这一想法征求职工意见时,顿时一片哗然,几乎无一人赞同。大家说,购买自备列不仅金额巨大,而且风险高,万一经营不好,公司有破产的危险。李士杰却说,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且风险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化解的,他给大家分析了化解风险的各种有利条件,认为此事值得一搏。

于是,他便去铁路有关部门咨询购买自备列的相关情况。为办成此事,数月时间里,李士杰在济南车辆厂和上海铁路局之间来回奔波。当时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有的地段路况又很差,他就坐小汽车,多数时间是当天去当天回。同时,还要去银行协调贷款事宜,他经常忙得一日两头见星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排除各种困难,火车自备列购买成功。1996年4月28日,当喷有“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字样的火车专列,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开至宿州火车站时,公司员工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大家激动地说,李士杰真厉害,火车都能买来,还有什么事能难倒他!

随着火车自备列的到来,公司发展如虎添翼,煤炭销售数量成倍增长,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效益快速增长,实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拥有火车自备列,使公司发展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公司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期从事煤炭经营,特别是当公司有了火车自备列以后,又碰到煤炭资源不足难题,这成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天花板。2002年底,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降临了。濉溪界沟一个尚未开采的煤矿,引发几家矿务局激烈争夺,几方争执不下,最后由上级仲裁给中煤三建开采,而当时的中煤三建因资金困难,无法独自开采该矿,正在寻找融资入股单位来解决资金问题。李士杰抓住这一巨大商机,在有关部门协调支持下,成功获得界沟矿的参股机会。

2002年12月28日,公司与中煤三建签订了《合作开发淮北界沟煤矿协议》,经双方协商,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最终以占股51%的股权,获界沟煤矿开采及获益权,这对公司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界沟煤矿的开采,给宿州煤电集团带来丰厚的回报,使公司一跃成为宿州市实力最强的民营企业。

2006年2月17日,中煤三建函告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拟转让其持有的安徽界沟矿业有限公司49%的股权。按照公司法,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拥有优先购买权,经多次谈判协商,2008年4月25日,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通过省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以3.82亿元的价格,优先受让中煤三建所持有的安徽界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权,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成为界沟矿业公司的唯一股东。这一股权转让的结果令人刮目相看,但其过程的艰辛和苦涩,只有李士杰清楚。因为当时煤矿虽然已投产,但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且产能有限,加之煤价不高、公司资金有限,要一下子支付中煤三建近4亿元的款项,资金缺口很大,若不能如期筹齐这笔巨额款项,公司就有可能失去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未来发展就会充满变数。借贷不可能,银行评估周期长,不现实。无奈之下,只有通过多年同客户交往积累的无形资产——信誉及透支未来的补偿贸易,来解决这一大笔资金来源问题。

于是,李士杰找到了安徽省马钢集团、马鞍山发电厂、马鞍山第二发电厂、芜湖发电厂、铜陵发电厂、宿州华能电厂和湖南涟源物资贸易有限公司等新老客户协商解决资金难题。经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协议,筹资近4亿元,保证界沟煤矿股权如期顺利收购,真正成就了公司跨越发展的里程碑!

家国情怀

李士杰出身农村,青年时期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担任连队副指导员,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转业回地方工作,担任过宿州市燃料公司经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居民烧煤仍然是计划供应,满足不了居民需要,为解决居民烧煤之急,他不分昼夜跑遍各地煤矿,千方百计争取计划外指标,来满足居民烧煤之需,对民生需求的亲身体验沉淀下来的忧民情结,为日后李士杰的家国情怀奠定了基础。

李士杰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在国家至上、为国分忧。李士杰是一名中共党员,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一位讲政治、顾大局、重情怀的企业家。在30年的拼搏奋斗中,他始终把自身企业的发展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服从国家和社会大局。在管理经营上,李士杰处处拿国有企业“对标对表”,公司成立党委、纪监委、工会和法律顾问室等组织,按要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规依法经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李士杰更是向国有企业看齐。一个时期以来,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公司销售部门不时会将涨跌信息反映到李士杰那里,他首先让相关业务人员去咨询国有煤炭价格情况,让价格跟着国企走,而不是一味跟涨价风潮走。为此,有关业务负责人因涨价问题受到过他的批评,他从不以赚钱多少为目的,而是以满足国家社会需求为目标。

李士杰在其经营过程中,还多次做过常人难以理解和难以办到的分外之事。1995年下半年,马钢二电厂试生产,由于缺少煤炭供应渠道,加之当时是卖方市场,煤炭供应告急,他们找到李士杰。李士杰二话不说,带着该厂负责人,利用他熟悉的皖北和淮北矿务局帮助协调煤矿供应,而且“原票原转”,不赚一分钱,解决了马钢二电厂的燃煤之急。

1999年,南京华能电厂煤炭供应不足,同样找到李士杰。李士杰带着他们赶到山西潞安矿务局,协调解决供煤问题,不计任何报酬。相反,当一些煤矿煤炭因滞销找李士杰时,李士杰同样是二话不说给予协调,如1996年,河南神火集团和永城矿务局一度煤炭销售困难,李士杰有求必应,带着他们协调各家电厂,解决其煤炭销售之困。

2003年末,李士杰的儿子出了车祸,生命垂危,正在医院抢救。这时铜陵电厂用煤告急,该厂供应科陈科长给李士杰打电话,希望他帮助解决,李士杰忍着儿子抢救的心痛,拿起电话就去帮助联系,直至解决了铜陵电厂煤炭供应问题,陈科长得知此事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神火集团当时生产的是无烟煤,而多数电厂用的是有烟煤,不愿意接受无烟煤。李士杰就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让电厂通过燃烧混合煤的办法,来解决神火集团无烟煤的市场问题。

急国有企业之所急,李士杰扮演协调解决煤炭供需双方矛盾的角色延续了好多年,惠及全国多个电厂和煤矿,为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煤矿、电厂及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李士杰响应党的号召,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所属企业的每个职工,从入职开始,就一律按国企及公务员待遇执行,如职工的“五险一金”,就是按照国企标准执行,而多数民营企业只有“五险”,而无“一金”。

特别感人的一幕是,界沟煤矿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煤炭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一降再降,几乎低于成本价,全国全省国有煤矿纷纷减产停产,职工及管理人员下岗待岗、减薪减员,整个煤炭市场行情低迷,普遍弥漫低落情绪,一时看不到前景。就在这一派低迷氛围中,李士杰凭着当年越战积淀的眼光和担当精神,响亮地提出了“三不减”口号,即界沟煤矿“产量不减、员工不减、工资不减”。

“三不减”口号一经公布,整个界沟煤矿从管理干部到普通工人为之震惊,感动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近2000名员工啊!每月要发多少工资?企业要负担多大的资金压力?亏的钱怎么办?什么时候能恢复市场元气?所有的问号和难题,只能由李士杰一人去思考和担当,而近2000名员工,却因为有了稳定收入,便有了稳定的人心,更是稳定了近2000个家庭老小的生计。

李士杰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提出了“职工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职工”的企业宗旨。宿州煤电集团公司组建14年以来,职工的工资收入相比国有企业皖北矿务局和淮北矿务局工人工资高出10%。界沟煤矿工人年平均工资超过10.8万元,平均每年增加1500元。公司不仅按时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2021年又按国家新的公积金标准调整提高公积金。公司还常年为矿工提供“营养餐”“班中餐”,每月按时发放烧鸡和牛奶,住房有电视、空调、无线网,每年还免费体检。日常生活上,公司不断从细节上关爱每名员工的生活品质,如给职工发放“报喜鸟”西服、“波司登”羽绒服等服装,夏季降温物品更是应有尽有。同时,公司还注意关心职工的精神生活,每年都组织职工旅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职工生活丰富多彩,真正让职工过上了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采煤二区朱成才进矿工作已经10年了,他亲身感受到公司的厚爱,他说:“企业对咱工人真不错,工资一直在涨,每月还有单项奖,年终发安全效益奖。虽是累点,但很暖心。”二区工人刘庆彤也表达了他在矿上工作的感受:“这些年在矿上工作挺顺心,住宿冬暖夏凉,无线网全覆盖,吃得很丰富,用家乡话讲,在这里干得得劲!”

同时,煤矿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忘矿区农村百姓,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农民建造房屋,美化生活环境,为农民购买各类保险,积极开展扶贫助教助学等公益活动。几年来,为矿区周边各界捐款超过1.2亿元,展现煤矿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了工人与矿井、企业与地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矿14年来,李士杰始终坚持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不断在瓦斯治理、防水防火防尘上加大投入和治理;加大智能矿山建设,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注重生产标准化,2017年11月,界沟煤矿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一级标准化达标验收。环保实现了“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目标,建成了“花园式矿山”。

界沟煤矿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先进矿井”,被安徽省授予“安全生产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当地政府评为“纳税大户”。由于界沟煤矿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主管理、智能化、职工人均生产效率、社会贡献等方面连创佳绩,2021年12月22日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再次评为“国家一级安全高效矿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煤炭系统标杆企业,让宿州煤炭集团职工倍感自豪和光荣。

李士杰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不忘故友、有恩必报上。李士杰是一位极具情义的人,在公司内外有口皆碑。他为了公司的发展,不断结交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充分体现出他的铁骨柔情、赤子之心。30年来路途漫漫,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他广交朋友,涵盖了工矿企业、商贸公司、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正是在这些新老朋友支持帮助下,从而获得了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成全和助力了公司的发展。对这些亲朋故友,李士杰践行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他从来不分在岗还是退休,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是健康还是体弱多病,甚至是牺牲病故的亲友,均念念不忘、心存感恩。他们包括中小学同学、部队战友、乡邻乡亲、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工厂工人等。

近20年来,每到年节,公司都会通知各部门拟出名单给予慰问。每到不同季节,都组织在岗职工和退休老同志、老战友分批分期到全国风景名胜地旅游、休养,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2018年秋,他组织时村中学同届同学近百人去合肥黄山参观游览;2019年3月,他组织200名部队战友重返老山前线战地重游,并专程去烈士陵园祭拜牺牲的战友。为此,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各地成立了一批办事处和休养基地,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待服务。

李士杰尤其心系老同志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多次组织老同志到北京、上海、合肥的大医院体检,对病患老同志帮助联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治疗,并联系好医生,安排住处和给予生活上的关照,让这些老同志倍感温暖。对一些病故的老同志,除对家属慰问以外,还为其举行葬礼。公司老同志涂景山因病殉职,李士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所有花费由公司报销;原淮北矿务局徐处长因病在上海去世,他闻知此事后,不仅亲自去上海慰问家属,还提出要把徐处长灵堂设在公司办事处,此举让逝者家人十分感动。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李士杰更是慷慨大方。从成立之初的20世纪90年代起,李士杰的公司就从未间断回报社会、扶贫济困:给中小学捐奖学金、助学金、图书、电脑,给家乡修桥铺路、建柳沟小学、建十二小学过街天桥、资助宿州学院建音乐厅,等等。

到了21世纪,公司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启了对地方政府的巨额捐助,如扶贫攻坚和抗击新冠疫情,连续几年数千万元的捐献;为推动安徽省书法文化发展,每次捐助均在2000万元以上。大额捐赠款已达3.6亿元之巨!

以文化人

李士杰不仅在商业领域是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他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在个人文化修养和企业文化建设上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说起李士杰对文化的重视,不得不提他对待文化知识的态度。他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特点,一是喜欢与文化人交往,以文会友;二是在文化建设上舍得投入,乐见其成。这两点都与他自幼热爱读书有关。

据他说,他在农村上学时就喜欢读书。当时农村读书识字的人不多,难以找到课外书阅读,偶尔借到一本《今古奇观》就如获至宝,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当兵入伍后,部队驻地在杭州市区附近,每逢周末有机会进城,就直奔图书馆阅读,在这期间,他对哲学书产生了兴趣。书中哲理及自然、人生、社会发展规律等看似深奥的理论,对他却有强烈的吸引力。

为了读到更多更好的书,他常常徒步到杭州大学拜师求教,他的读书热情感动了老师,老师送他一本当时很有影响的哲学著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他爱不释手,书中一些哲学原理和基本观点,至今仍熟稔于心。如“对立统一规律”“存在决定意识及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等。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使他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做到心明眼亮、从容应对。他从部队转业后,该书不慎丢失,让他感到非常遗憾,每次谈到读书,他总会说起此事,足见其对该书的感情之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便于读书,他利用出差坐车等零散时间,硬生生地把包含有异体字、繁体字及多音字的一万多字的《新华字典》,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无论书中哪个字,他都可以迅速说出其在字典中哪一页第几个字的准确位置。其记忆之准确、应答之快,令人惊叹折服。为防止忘却,他坚持每21天复习一遍,其毅力之坚强,鲜有世人可匹!

在企业30年发展过程中,李士杰一直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并结合公司经营状况,适时提炼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公司成立之初,他提出“新观念、新思路、高速度、高效益”;之后提出“三抓一树立”“四有”和“严管厚爱、求真务实、风清气正、同心勠力”十六字方针的管理理念;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出“职工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职工”的企业宗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滋养和对实践的总结,何来思想火花的迸发及人格修养的升华?更谈不上经营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事业辉煌!文化知识正是李士杰人格完善和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凡是和李土杰接触时间稍长一点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为此,他不惜代价、不计回报,在公司积累并不厚实的情况下,以拼出家底的气概,毅然投入巨资兴建中国唯一、档次最高的中国书法大厦。此项建筑,今天已成为安徽省文化艺术领域的闪亮名片,为传播书法文化而光耀中华,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继而在宿州、巢湖、太平湖、岳西石关等多地建立双墨阁书法创研基地。由此可见,李士杰为了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是何等的用心用情,其心其志可敬可赞!

李士杰在任安徽省书协主席期间,曾出资支持全省数十个市县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多年来,他以中国书法大厦为载体,以安徽省书法院为平台,举办过上百期不同形式的培训、创研和作品汇展,还曾多次个人出资,牵头组织各省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赴全国各省市巡回展出,不遗余力地为我国文化自信,特别是书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说起书法,它是李士杰一生的爱好,几十年笔耕不辍。未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前,书法是他闲暇时间的精神寄托,退休之后,在处理好企业经营业务后,他便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常常是夙兴夜寐研读历代名家书谱,拜师求教,临摹历代传世碑帖,遍访名家达人,其小楷和草书独树一帜,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名家。

春风化雨,文以化人。李士杰随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逐渐由一位粗犷刚烈的战士,成为一位温敦儒雅的书家,由原来易怒激越的硬汉,涵养为一位刚柔相济的儒士,在各种不期而遇的风雨面前,更加从容淡定,静水流深。

未来可期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2005年2月22日,安徽省物资能源有限公司华丽转身,宿州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随着集团公司实力增强,多元经营提上日程。为适应对外交流需要,2008年5月18日,坐落在北京长椿街的北京宿州大厦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9月29日,公司有偿取得砀山县朱楼矿区的探矿权;之后集团公司又有偿取得萧县张大屯矿区的探矿权;2015年,为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区科学大道69号,以五星级标准兴建中国唯一一座中国书法大厦,该项目耗资近8亿元,于2017年6月30日落成,并举行隆重的开业典礼;之后以中国书法大厦为载体,先后成立了安徽省书法院、安徽世纪行文化旅游公司、安徽净邦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9月28日,公司全资收购了安徽盛达矿业有限公司旗杆楼铁矿(萧县),开启了钢铁原料的开采业务,这一项目于2022年11月17日正式破土动工。

在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李士杰更加清醒地研判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态势,将着力抓好界沟煤矿、旗杆楼铁矿、朱楼煤矿和张大屯煤矿的建设,实现四矿良性循环、绿色发展。公司紧紧抓住资金链不放,保持战略优势,稳中求进,适时筹资兴建砀山盐化工项目,为将宿州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建成百年企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此外,近年来集团还陆续建立一批国内外办事机构,境外有日本,国内有深圳、杭州、南京、青岛、漯河、三亚、武汉、厦门、西安、新疆、连云港,汇同北京、上海、合肥和香港,共有16家办事处和分公司。东南西北中,可谓星罗棋布,为公司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服务平台。李士杰为集团公司做出的空间布局,形成的一主多业模式,将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绘就宏伟蓝图。

李士杰在事业辉煌的今天,依然不自满、不停步,从他描绘的图景中可以看出,他将已经取得的成就作为新起点,要更上一层楼。犹如宋代诗人曾公亮所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李士杰就是要看到更加壮观的图景,因为他具备了“开窗放入大江来”的气魄与胸襟,正因为他有这高远理想,必将成就他更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为安徽宿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原主任、教授)

(《人民周刊》2024年第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期

上一篇:与生命“赛跑”的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