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夜晚的长江,寒气逼人,江面上的水汽凝结成雾气,给长江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
“叮叮叮……”在距离江面近百米的九江长江大桥上,检查锤的敲击声此起彼伏。春运期间,铁路列车运行密度增加,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桥梁工孙凤生和工友们,在夜晚没有列车通行的天窗点,对大桥进行检修作业,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九江长江大桥位于赣、鄂、皖3省交界的长江段上,南接江西省九江市,北通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被称为京九铁路的“咽喉”。1996年,京九铁路开通运营,孙凤生成为九江长江大桥的“守桥人”。
“停一下,你刚才敲过的那颗高强度螺栓再检查一遍。”孙凤生突然叫停了前行的徒弟,示意他复查。徒弟将信将疑,迅速脱下手套,在头灯的照射下,用指腹环绕螺栓细细摸索,真的发现了裂纹。
“我在大桥上待了28年,每一个部件都在心里,螺栓锈迹的颜色和样式就是我的‘检查锤’,只要一眼就能知道螺栓的状态。用心学,以后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他看着一脸惊讶的徒弟,耐心解释道。
凭借这项“火眼金睛”的“绝活”,工区里不少年轻人抢着向孙凤生拜师。29岁的叶奇奇是孙凤生众多徒弟中,走上工长岗位年纪最小的一位,现在负责同一条江上17公里外的安九高铁鳊鱼洲长江大桥的检修工作。
鳊鱼洲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交叉索斜拉桥,装备了一套健康监测系统,被称为“科技桥”。为了满足现代化高铁维护保养需求,叶奇奇带着班组潜心钻研,掌握了无人机、激光除锈、电子监测等机械化、智能化工具操作技能。这些新技能,成为了他继承师父技能之后的又一套新“绝活”。
“把激光除锈仪放这里。”叶奇奇与工友们,把不到1米高的除锈仪摆到合适位置,设置好除锈工作区域。
“人工除锈时,需要一手扶着钢梁,一手不停挥动除锈铲,没一会儿手就酸到抬不起来,碰到粉化的部位,更要用上十八般武艺。”他用食指在仪器屏幕上轻轻一点,除锈仪开始自动作业,伴随着“嗞嗞”声,有锈迹的钢梁立刻变得光亮如新。
除锈工作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放出一艘半米长的无人小船,对大桥所在的河床纵断面情况进行检测。“过去,测绘工作需要人工潜入水中,易受过往船舶、天气等因素干扰。现在有了无人船,两小时完成工作,还能大幅提升测量精度。”叶奇奇说。
工作间隙,孙凤生偶尔会在老桥这头,望一望新桥,“奇奇那里,又是观测系统、又是机器人,现代科技进步飞快,真是和以前巡检不一样了。有机会,老桥上也要试一试新技术。”
“铁路检修关乎行车安全,不论是传统手艺还是新技术,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叶奇奇也会常常想起师父的教导。
一江两桥,日月交替,时代变迁。变化的是桥梁技术的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师徒俩在南来北往旅客回家路上的接续守护。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