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年末,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来到了辽宁丹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地。他们都是志愿军的后辈,此行沿着父辈们的足迹,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并向当地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了由他们搜集、整理、编写的特别纪念册。
寒冬时节,气温降至-15℃左右,几位老人来到丹东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
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师106团团长武效贤女儿 武燕平:你看,我觉得应该是这里吧,很像这座山。
武燕平手上的照片,是父母入朝前的合影,她想找到照片中背景的准确位置。武燕平的父亲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胜利的106团团长武效贤,母亲杜念沪是106团的一名干事。两人在1952年5月,结为了夫妻,结婚三个月后,他们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得到了命令,火速回部队。我爸爸被任命为106团团长,我妈妈什么都没有想,说要跟着丈夫一起上前线。后来我问了我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她说没怎么想,是做好牺牲准备的。这张照片是要离开中国去抗美援朝,“也可能是我们最后一张照片”。
夫妻俩入朝后,先后参加了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们再也没有回到过出征地。武燕平此行,便是要替父母完成一份他们不曾有勇气实现的心愿。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我就觉得他们老年的时候,总在想,很想来(丹东),但一讲到战争,又觉得心里很矛盾,又很不愿意来,他们总是矛盾来矛盾去。
106团一营参谋长李治的后代 李晓申:战争太残酷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想想多少人从这座桥走过去,回来了多少呢?所以他们的心里特别矛盾。我妈妈去年还跟我说,你还是推车推着我再看一眼,结果我就失去了这个机会。你爸爸回来过吗?
106团担架连指导员宁体元的后代 宁文:没有,打完仗没回来过。
106团一营参谋长李治的后代 李晓申:我爸爸也没有,他到后来就听这个歌(《我的祖国》)都掉眼泪,说你们不要放了,不要放了。
捐赠纪念册 铭记那段英雄的历史
2008年,武燕平的父亲去世了,2022年,母亲杜念沪也离开了人世。武燕平说,母亲生前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能把牺牲在上甘岭战役的战友们全部带回来,没能把他们的身份一一核实清楚。在上甘岭战场上,武燕平的母亲杜念沪负责统计志愿军的伤亡人数,每天记录着一个个牺牲战友的名字,而自己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我妈妈就说真的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抱着我要完成任务,我做好随时随地牺牲的准备。当年我妈妈也就是23岁,非常年轻,当时她还怀着我哥哥。但是,她也不愿意告诉人家,因为告诉人家,她就不能跟着部队走了,那就把这件事情就瞒下来了,参加了28天上甘岭战斗,一直到胜利。
在上甘岭战场上,杜念沪负责统计志愿军的伤亡人数。当时,每个志愿军的衣服口袋里都有一个布条,上面写有姓名等基本情况,她就是依照这个布条来统计战场上人员的增减。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我妈妈跟着担架队的指导员到了前沿阵地,找到了我爸爸。说为什么这么多牺牲的人名字、名单对不上号?当时,我爸爸把我妈妈拉到指挥口说,你看一下这个战场,那都是残肢断臂。我爸说,这还不止这一点,一声炮火来了,连这一点都没有了。他们都融入的土地里头去了,我们没办法把他们带回家。
当时,杜念沪一直坚守在战地,只要炮火一停,她就去寻找烈士遗留下来的信息碎片。这份职责在杜念沪的心头缠绕了一辈子。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她老年的时候,她说,我能回忆几个就回忆几个,我能想起几个,你就帮我写几个,让这些人也魂归故里。所以我妈妈就写了很多她知道的名字给我。
如今,这些名字,都已经镌刻在了缅怀先烈的英名墙上。多年来,武燕平一直在动员志愿军的后代们,整理父辈们的口述、手稿、军令状、记功令、老照片等材料,他们将这些素材和故事编写制作成了纪念册,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捐赠给了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这次,武燕平还带来了一张特别的照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 武燕平:我爸爸说,这是我唯一在上甘岭留下的这张照片,我和我的战友们。他说,我带了2200个人上去,我下来的时候,我留了1000多个人在上面,我带不走他们了,我没有办法,我要和他们合影留个念,他们都牺牲在这个土地上。
武燕平说,这次把106团的故事带到了丹东,送进了博物馆。她希望子子孙孙都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愿英烈安息 愿和平长存
战士们之所以终生没有再回出征地,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战友长眠在那里。战争结束了,战士们的任务没有结束:把战友们带回来,把烈士们的故事记下来、传下去,是老人们终其一生的夙愿。
当年团长带不走的,现在国家帮他们带回来了。DNA技术的应用,国家级实验室的建立,让烈士由无名变有名,让英雄从回国到回家。这是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也是对历史的再次铭记:愿英烈安息,愿和平长存。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