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镜头】吃过午饭短暂休息后,刘春生便来到工作间开始了忙碌,只见他拿起锤头和凿子,在石料上一凿一凿地刻了起来。
这个工作间,是一个占地约9平方米的简易棚,正是平日里刘春生刻碑的地方。一张工作桌,一个小马扎,还有盛放锤凿、颜料、画笔的工具箱,就是他工作所用的全部。
这里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四平乡宝汤村样子沟,曾经荒山裸露,如今山绿水清。山上有一间小房,刘春生和老伴就住在其中,房子周围,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石碑十分醒目。
“我在石碑上刻了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还有古今中外关于环保的名人名言,现在已经刻了800多块。”刘春生说。
1988年,刘春生与宝汤村签订了合同,一头扎进样子沟,在退耕还林的同时,酷爱篆刻的刘春生萌生了刻石碑的想法。“中国的石刻文化源远流长,通过碑刻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刘春生说。
说干就干,完成一块石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刘春生一刻就是30多年。为了刻好石碑,刘春生阅读了大量的杂志书籍,听了大量的音频节目,整理出数千条环保名言。在刘春生的影响下,子孙后代也参与到石碑的设计、雕刻之中。在其中一块石碑上,一行稚嫩的笔体刻着“远离大自然的孩子没有童年”,刘春生说,这是他孙子小时候写的,“孩子的笔体更能体现这句话的意义”。
除了刻石种树,在这片山沟里,刘春生一家还养起了林蛙,“80%的林蛙用于生态平衡,我只出售5%的林蛙,用来补贴刻碑事业。”刘春生说。
石材、运费、颜料……30多年来刘春生一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全身心投入刻石碑的事业上。“人只要精神富足,就能活得充实。”刘春生的老伴崔秀华说。
如今,刘春生一刻起石碑,就有着使不完的劲,“一天能干八九个小时,目标是2000块,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刻多少算多少,将来全都献给国家。”刘春生说。
随着刘春生的故事不断传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人陆续前来参观。“每块石碑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我乐意当好解说员。”刘春生说,“保护环境不只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只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我们希望将环保意识刻进人们心中。”
作为2022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之一,刘春生是众多志愿者的缩影和代表,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每年评选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志愿者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上,汇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激发着全社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