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用好文化“软实力” 激发经济“新动能”

《文化经济前沿课》图书发布

本刊记者 钱敏    2024-12-02 10:34:06    《人民周刊》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经济,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在短评文章《“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中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一论断不仅阐明了文化经济的内涵,也为相关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探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之道,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指导、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支持、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文化经济发展与研究座谈会暨《文化经济前沿课》新书发布”日前在京举办,多位知名专家及图书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文化经济前沿课》兼顾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

文化与经济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轨迹。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对于文化经济的研究必要且重要。

据介绍,《文化经济前沿课》是一本将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巧妙融合,深入剖析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图书。从文化经济的基本命题到文化经济的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从文化经济政策到文化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从艺术市场、创意经济到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等,该书承载了各方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期待,为学界、业界以及对文化经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径。

该书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讨论文化经济化,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文化生产,包括文化经济学的新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文化产业经济和文化经济与地方发展;第二部分探讨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形态,比较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称呼,并分析文化产业的多层面经济影响;第三部分深入研究文化经济政策,梳理文化财政政策、文化税收政策、文化金融政策、文化贸易政策、文化土地政策等多个维度,并探讨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全球趋势与中国演进。

“文化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边缘领域,但现在已经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十几位专家共同聚焦文化经济问题,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文化经济前沿课》既有对基础问题的解析,也有对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解答,逻辑严谨,通俗易懂,有助于研究者和广大基层干部提高对文化经济的认识。

文化经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与文化是互动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经济中存在非正式制度的软性文化。”通过编写《文化经济前沿课》,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图书联合主编金巍认识到文化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提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需要文化经济的支持,中国文化需要通过交易走向世界。

对于研究文化经济学价值的重要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图书联合主编杨涛也持肯定意见。他表示,在经济社会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制度的作用愈发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包括非正式制度。尽管以文化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难以被实证计量的特性,往往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分析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希望克服这一挑战,研究非正式软性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金融发展轨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东西方金融伦理自中世纪以来产生了明显的分流和差异。”伦理作为一种与法律相对应的“软约束”,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伦理对金融发展具有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既能够促进金融创新,又可以有效约束超出伦理底线的金融行为。

经过长期的工业化发展,我国已成长为产业链、供应链完备的制造业大国,但要向服务业大国迈进,还需要文化产业作支撑,需要充分培育、激发、服务人更高层面的来自精神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满足精神需求而带动产业升级与变革是重要切入点。

 

2024年11月1日,“新时代文化经济发展与研究座谈会暨《文化经济前沿课》新书发布”在京举办。图为部分嘉宾合影。
 

多向度理解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而中国的研究多从文化语境谈经济学,应转变为在经济学语境下谈文化。”

文化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特点是“意义”。符号与文本构成产品的表现性价值,与功能性价值一起,构成分析文化产品经济规律的基本矛盾和逻辑起点。他提出文化经济学的体系建设模式应以符号和文本作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以艺术家的创意思想创造为起点。

“西方主流经济学因‘经济人’假设忽略了文化艺术经济领域,而文化是人化的体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强调经济的人文性,认为文化向经济学的回归是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应体现更多的人本内蕴属性和人文价值关怀,以人民为中心,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摒弃资本主义生产特性,坚持让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原则。

中西方在文化经济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以“创意”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意娜解释,中国强调原创过程与结果,而西方看重个体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甚至影响了双方的经济策略。

她认为,对文化经济的理解需要与时俱进。自2019年以来,全球文化产业已经全面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方向,中国文化产业也已形成独特发展模式,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重新阐释文化产业概念,传达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金巍也关注到文化经济研究与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他认为,对于我国文化经济的研究,需要在借鉴国际文化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做好两个结合,一是结合中国实际,二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周刊》2024年第2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21期

上一篇:赓续脱贫攻坚精神,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