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感悟精神伟力 传承红色血脉

——记九三学社支社参观人民日报社史馆暨图书交流活动

本刊记者 钱敏    2024-10-28 17:50:57    《人民周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为传承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9月26日下午,九三学社中信支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40余名社员,到人民日报社史馆参观,并在图书馆多媒体开放区与人民日报出版社一起,围绕日前出版的《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举行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交流活动。

 

 

参观人民日报社史馆,重温记忆里的“两弹一星”

在人民日报社史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社员们参观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篇章,重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重要的历史瞬间,了解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特殊职责使命和光辉发展历程。

在“站起来”这一篇章中,“两弹一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来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喜报版面前,社员们认真听取了《记忆里的“两弹一星”》责任编辑之一徐澜的讲解。“枕着氢弹睡觉的人”,徐澜分享了书中一则普通科研人员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马国惠,当时是一名20多岁的普通科研人员。氢弹试爆前,他和同事们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已经在百米高的铁塔上坚持了20多个日夜。就在试验的前一晚,又困又累的他顾不得任何危险,只想好好睡一觉,于是枕着放置氢弹的平台进入了梦乡。多年后,马国惠成长为马兰基地第八任司令员。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在马兰基地参加过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居住条件简陋、气候环境恶劣、食堂饭菜简单……然而,条件的艰苦和物质的贫乏阻挡不了他们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无名无姓”,却做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交流图书学习体会,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结束社史馆参观,九三学社中信支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一行来到人民日报图书馆3层多媒体开放区。在这里,社员们与人民日报出版社一起,就《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进行读书交流,九三学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社员马晓航主持交流活动,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九三学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主委徐文、九三学社中信支社支委赵彬分别致辞。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使命也是担当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九三学社功不可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就有多位九三学社社员。在创建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九三学社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王淦昌、邓稼先、陈方宇、赵九章、陈开甲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人民日报见证了“两弹一星”成功的足迹——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发射,人民日报都专门印发了号外或喜报。谈到《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两本书的出版背景时,丁丁表示,基于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的独特地位和职责使命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延伸,做好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工作,对人民日报出版社来说是使命也是担当。

徐文表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其中,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更是九三学社的基因之一。许多九三学社社员都立足自己的岗位,为祖国和民族利益默默无私奉献青春和热血,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提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祖国的建设者,九三学社社员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核威慑既是一个大国最强的剑,也是最强的盾。”赵彬表示,2017年参观日本长崎的原爆纪念馆时他感触颇深,真正认识到“两弹一星”的伟大意义所在。在今天,我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离不开当年“两弹一星”元勋们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忘我付出,我们就不会有这种“国之重器”,所以“两弹一星”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在这里回顾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激励当下,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历史不会遗忘,“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

交流学习阶段,《环球人物》杂志主笔陈佳莉带来了即将付印的第十期杂志封面。“这组稿子是从邓稼先的故事入手,进而全景式讲述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陈佳莉是这组封面稿件中第一篇邓稼先相关内容的作者,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蒋菊平的帮助下,她联系到邓稼先遗孀许鹿希的侄子许进进行采访。许进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从他的描述中,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邓稼先形象跃然纸上。陈佳莉分享了几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邓稼先爱好广泛,习惯用左手打乒乓球;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8月刚过完96岁生日,至今仍生活在她和邓稼先曾经居住的老房子里;老房子阳台的木门上有个裂缝,许鹿希不愿意让许进修补,原因是邓稼先活着的时候这个裂缝就已经有了……采访结束,大家都不由自主鼓起了掌,这样的体验在陈佳莉的记者生涯中并不多见。“历史不会遗忘,年轻人也不会遗忘,尽管现在社会有时显得物欲横流,但是‘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不过时。”陈佳莉说。

人民日报出版社策划编辑、《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责任编辑李安分享了编辑本书过程中的感受。她提到,本书书名源自我国核事业主要开创者之一宋任穷同志1986年的题字。“他称邓稼先为知识分子的榜样、共产党员的模范,简短有力的评价,既是对邓稼先一生的高度概括,也道出了我们编纂这本书的初衷。”编纂本书时,编辑团队致力于全面真实还原邓稼先的形象,既展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又描绘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邓稼先陪女儿邓志典点灯夜读,在高考前3个月狂补了5年的物理课,有趣的是邓志典却坦言,父亲的讲解不如隔壁邻居于敏叔叔深入浅出……书中讲到的这些生活细节让邓稼先的形象更加丰满,展现了一位既认真负责又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走心的分享令台下社员们会心一笑,拉近了大家与“两弹一星”元勋的距离。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关键在于学习践行

参观人民日报社史馆,重温“两弹一星”精神,这样的体验对九三学社中信支社社员屠沂枫来说弥足珍贵,他动情地说,这次活动令他感触非常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以邓稼先、于敏、郭永怀、黄纬禄、陈能宽为代表的身处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仅用1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核武器与导弹相结合,再到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辉煌成就。我想,这样的成就只可能发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新时期,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学习、领会、继承和发扬。”关于如何践行,屠沂枫认为应该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强调责任担当,三是保持艰苦奋斗,四是注重协同合作。

关于“两弹一星”精神,九三学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社员李东琬分享了3点学习体会。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当时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们依然秉持坚定理想信念,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确保了国家安全,这种信念正是今天我们面对各种困难,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第二,要自力更生、勇于创新。“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断激励我们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第三,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他们心系国家,不计个人得失,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九三学社的年轻人,李东琬表态,要紧跟邓稼先等先贤的步伐,传承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不断努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担时代使命。

现场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九三学社朝阳医院支社社员刘正新,九三学社海淀区委专职秘书长董译聪,九三学社海淀第六综合支社支委王暘,九三学社中信支社社员、九三学社朝阳区青工委委员王羽发表了自己的感悟。

 

(《人民周刊》2024年第19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9期

上一篇:女子采油队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