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行。自2015年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迈入第十年。在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贺信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我们愿加强同各国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
近十年来,机器人科技及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机器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于大会同期举行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吸引国内外参赛队伍7000余支现场比拼,比起10年前的145支呈爆发式增长。
在为期三天的主论坛中,机器人人才培养是一个突出亮点。以“机器人人才:塑造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石”为主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孟庆虎在对话环节与5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教授王志东表示,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工科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涉及的是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以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未来机器人系的情况为例,在建立之初,他们就集合了电子、控制、机械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教授,共同组建12个研究室,并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王志东坦言,他完全无法预测十年后的教材该是什么样,因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实在太快。
飞速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陈和平看来,机器人产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不仅是顶端人才,而是涵盖系统设计、调试、安装、运维等多方面人才。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现在的运维、编程人才不仅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需要,将来发展人形机器人等也同样需要,因此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市场将非常广阔。
而要满足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清华大学研究员、RoboCup中国委员会委员赵明国认为,要想让学生对机器人领域产生兴趣并参与到相关竞赛中,可能从本科生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培养较为合适。他们最近成立了机器人专业,并设立了一些方向性的培养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参加类似于入门级的比赛,如果他们能把走迷宫、循线这样的事情做好,对很多学生来说就已经解决了动手能力和编程的基本技能问题;二年级以后可以尝试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带有规划、控制甚至智能性质的机器人任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则可以接受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如果直接让一年级的学生接受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可能对他们不利,因为挑战过大可能会让他们丧失兴趣,当然也可能会激发某些学生的兴趣,但最好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
随着机器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以及机器人产品谱系的不断完善,除了发展70年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占据大部分工业领域外,专业服务机器人、个人服务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的产品谱系也在不断完善。为此,山东大学教授宋锐表示,机器人行业需要一个更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再到硕士、博士教育,以此为支撑,才能满足对机器人人才全方位的需求。
对于机器人人才培养能否用人工智能替代,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费旭锋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机器人是硬件载体,机器人人才的教学培养过程是在和这个硬件载体的交互当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反复调试离不开硬件平台,但同时机器人技术综合性强,包含机械、电子、软件、人工智能等,因此目前人工智能很难替代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人民周刊》2024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