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是中国人民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世纪伟人,本刊记者专访解放军原后勤指挥学院教授曲跃厚,请他结合他参与写作的《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一书,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及崇高品质等进行解读。
记者:《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一书计划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付梓出版。作为本书作者之一,请您谈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曲跃厚: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分别在2004年8月、2014年8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之际举行纪念大会和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发表重要讲话,隆重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不朽功勋的世纪伟人。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进一步推进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撰写这本书的重要背景。
记者:邓小平同志被称为世纪伟人,请问他的哪些丰功伟绩成就了这一称谓?
曲跃厚: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被称为世纪伟人,是因为他在整个20世纪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矢志不渝奋斗了70多年,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心血。更具体地说,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邓小平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为辉煌的丰功伟绩。这些伟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记者:邓小平同志曾经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本书中有哪些细节展现了这种深厚情感?
曲跃厚:这是邓小平同志1981年2月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一书撰写的序言中的一句话。在我印象中,在我们党的领袖中,如此直接地把自己称作“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是唯一的一位。这是何等长情的告白,这是何等炽热的情怀!邓小平同志的这种人民情怀,在本书中有许多体现。比如,他年少离开家乡、献身党和人民事业,此后从未再次回到故乡、再见亲生父母;他一生跌宕起伏、三下三上,72岁高龄复出后不要“当官”,要为人民“做点工作”;他88岁发表南方谈话,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作判断经济特区乃至各项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也是从包括港澳台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哪个党哪个派”的特殊利益出发的。邓小平同志深深地热爱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中国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和衷心的爱戴。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就是中国人民深切爱戴他的生动体现。
记者: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他身上的哪些崇高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曲跃厚:邓小平同志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极为宝贵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哲人其萎,精神永存;见贤思齐,奋力前行。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是传承他的崇高品质,接续他的伟大事业。一是在政治上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22岁就立下“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的誓言,从未有过迷茫动摇并为此奋斗终生,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是他成为世纪伟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二是在思想上学习他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的理论品格,既当实事求是派,又当解放思想派,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三是在实践上学习他“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的干劲闯劲,坚持改革开放,奋力开拓创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