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祁素娟——

上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本刊记者 赵丽岳    2024-09-04 10:25:36    《人民周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基础保障工程;思政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经之路。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在江苏省淮安市,这里不仅承载着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深厚红色基因,更流淌着不息的革命热血与崇高的奋斗精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充分发挥淮安市红色文化底蕴优势,生动展现、诠释周恩来总理的成长经历,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本刊记者对话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了解“红色资源+思政教育”融合之路,探寻“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效果。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在“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上讲话。王昊苏摄

 

记者:新时代下,思政课建设涌现出新要求,红色纪念馆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周恩来纪念地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祁素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纪念馆在思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要运用好纪念馆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思想之基。

周恩来纪念地作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充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以“讲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为动力,引导青少年通过“走”“读”“讲”“演”等鲜活生动的体验,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将红色纪念馆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追求外化于行,在红色基因赓续传承中砥砺朝气、志气、骨气、底气。

记者:周恩来纪念地将资源优势落实在教育形式中,讲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如何能让红色纪念馆的故事传播得更好、更能被学子接受?周恩来纪念地有哪些具体做法?

祁素娟:周恩来纪念地讲好有温度、有特色的故事,让思政课更有参与感、体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的故事,就是充满情感温度的故事。“知周”“学周”“行周”就是我们的特色,带有伟人故里的温度。近年来,周恩来纪念地联合多部门组织开展“知周”“学周”“行周”系列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联合大中小学排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精神家园》等校园话剧;开展“沿着周爷爷足迹前进”“周恩来班精英学子修学团”“周恩来崇高品质小小传承人”等研学活动,在增强青少年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同时,深刻体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深入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伟人的精神风范。

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思政课生动感人。纪念馆里的故事是感动人的。挖掘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更是感人的教材。革命文物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深入挖掘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体现文物的精神价值,创新革命文物的传播方式,纪念地拍摄了《唯公永恒——周恩来文物背后的故事》,先后推出“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馆藏经典”等文物藏品专栏,围绕相关实物、史料研究开展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力求见物、见人、见精神,充分发挥馆藏革命文物的红色资源作用,让馆藏文物成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从而使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更有意义。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让思政课更有时代感。纪念馆里的故事是与时代同行的。新时代以来,周恩来纪念地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方式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每一个活动中。我们把周恩来自建党以来维护党内团结、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建设现代化国家等的故事,融入纪念地新时代教学内容中,培养青少年从小知党爱党、懂得坚持“两个确立”和做到“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自觉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

记者:周恩来纪念地在上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方面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也拓展了其外延。您认为,这些实践具有哪些效果?对于其他红色纪念馆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带来哪些启发?

祁素娟:2023年,纪念地共开展青少年读书、巡展、宣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万余场次,吸引全国3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来纪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为使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引导、激励、鼓舞作用。

近年来,周恩来纪念地联合人民网、地方政府、全国相关研究机构及全国红色场馆,组建全国周恩来纪念地联盟,举办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及全国性、区域性研学活动;持续推进“周恩来班”创建工作,开展“红领巾”小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为同伴们讲述红色故事、周恩来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通过了解革命先辈的伟大付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使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更有意蕴。

周恩来纪念地通过“红色基因代代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专题思政课等创新形式,打造“研学、阅读、文艺、宣讲”四大课堂,举行江苏省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暨爱国主义“行走的大思政课”、周恩来崇高品质涵育时代新人习养行动——“行走的思政课堂”等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纪念地讲解员创新宣讲形式,走进校园开展“百课进百校”活动;与人民日报出版社、淮安市教育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共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战略合作协议》,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深化学生们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协调融合,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周恩来纪念地的实践,红色纪念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少年需求,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革命历史,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伟大付出和崇高精神。

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周恩来纪念地与其他红色纪念馆一道,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每一个活动中,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实际。

 

(《人民周刊》2024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5期

上一篇: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伟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