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又一次迎来社会公众聚焦的目光。
广东深圳,一个由小渔村发展成的大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也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凝聚结晶。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作出试办特区的重大决策,深圳成为首个获批设立经济特区的地级市之一,至今年正满45周年。
2020年11月2日,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揭牌成立,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改革开放命名的干部学院,创立伊始便成为纳入中央组织部目录管理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这所扎根深圳、面向全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设立的干部学院,将如何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近期,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民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谈及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价值,陈民说:“改革开放精神既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一脉相承,更在40多年的伟大奋斗中辉映时代、淬炼升华、深入人心,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理解改革开放精神内涵,
要坚持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记者:改革开放精神已被中央宣传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可否谈一谈您对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理解?
陈民: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要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来理解。我认为,改革开放精神内涵中最关键的是4个维度。
一是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则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启动,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二是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因倒逼而产生,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破冰突围,因此需要一种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三是开放包容。开放倒逼改革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离不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离不开全球化的推进,也离不开宽松容错的社会环境。四是自信自强。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综上所述,我们在理解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时,要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开展改革开放精神教育培训,
要弘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记者:您认为,宣传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价值?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又应当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陈民: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我院开展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在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不仅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重要责任,也是为广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院专门成立了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集中力量进行学术研究,还聚焦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召开了全国范围的学术研讨会。
宣传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我们要弘扬“闯”的精神,敢于破除固化的利益格局、叠加的矛盾困难、集聚的风险隐患,要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攻坚,不断开辟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弘扬“创”的劲头,要有更大的改革动力、更务实的改革举措、更灵活的改革策略、更高超的改革智慧推进改革;弘扬“干”的作风,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勇担使命、积极作为、赛龙夺锦、比学赶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设立改革开放干部学院,
意在立足时代、培育人才、成就伟业
记者:经中央组织部认可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全国各地仅有72所,而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荣膺一席。那么,在深圳设立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陈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深圳,并发出动员令——“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深圳考察,提出“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号召。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释放出时代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伟业。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改革开放,亟需一支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以“改革开放”为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担起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铸魂赋能”任务。
设立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更好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有利于用好用足深圳的红色资源、特色资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全国各地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深圳“窗口”作用,更加直观地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讲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故事。
(《人民周刊》2024年第14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