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全长3尺6寸6分,象征一个闰年的366天;琴体面圆底平,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13个徽位,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与闰月……”日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杰向本刊记者介绍,古琴的构造融入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古琴艺术,是我国最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级非遗项目之一。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的游船上,韩杰作为古琴演奏家参加了非遗“水路”展演活动。水上琴音,如微波荡漾,亦如韩杰的讲述——抚今追昔,细腻悠远;师古鉴今,澄澈清明。
千年古琴,效用变迁:
从“琴者,禁也”到“琴以观德”
记者:古琴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迄今已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否请您结合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谈一谈古琴艺术从古至今功用的改变?
韩杰:古琴最早是我国古代贵族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后来演变成广受文人喜爱的乐器。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开始通过弹奏古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将古琴艺术融入了日常生活。《论语》有言,“士无故不撤琴瑟”,表达了文人对古琴的重视。古诗有云,“左书右琴,其椅其桐”,描绘了古代君子的生活方式,圣贤之书和古琴都是文人居所的必备之物。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修养自律的载体。迄今为止发现的百余本古琴曲谱中,首句常常有“琴者,禁也”字样,代表文人自觉的自我约束,强调古琴的教化功能,这是汉代以前古琴艺术的主流思想,由于当时学说流派纷繁,人心易乱,所以突出了“禁”字,弹奏古琴往往自弹自听。
伴随古琴艺术发展,技艺越来越复杂,出现了一批专业演奏者,如宫廷琴师“琴待诏”等,还有许多古琴爱好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创制新曲,古琴乐曲越来越悦耳动听。
到了宋代,僧人群体开始大量进入古琴演奏领域。原本道教、佛教是不提倡道士、僧人弹奏古琴的。《老子·道德经》明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认为休闲娱乐影响禅修。北宋有一位法号义海的僧人,是“琴待诏”朱文济的再传弟子,琴技十分高超,成为当时颇具声望的琴僧,带动了一大批僧人学习古琴,这些琴僧的琴技也多传自朱文济。由于弹奏古琴与僧人禅修都需要静心、专注,二者自此逐渐结合起来。清代琴僧释空尘所著的古琴曲谱——《枯木禅琴谱》名传至今,或许可以代表琴僧推动古琴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明代思想家李贽首次突破古琴艺术主流思想束缚,明确提出“琴者,心也”,意为弹奏古琴应当表达内心,不应当受到太多约束。到了清末民初,涌现出一批致力于推动古琴艺术复兴的琴家,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有黄勉之和弟子杨时百等。
对于古琴艺术的功用,当代琴人提出“琴以观德”之说,认为弹奏古琴不仅有益于训练专注,而且能够陶冶身心、涵养情操。2023年,在北京紫禁城之巅——景山,由北京音乐家协会和景山公园管理处共同主办,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协办的古琴文化展,便以“琴以观德”为主题。
弘扬文化,赓续传统:
从音乐到文化,从小众文人到广大群众
记者:古琴艺术被古代中国人视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那么,您如何理解古琴的音乐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哪一种属性才是古琴的本质属性?
韩杰:古琴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进入转折期,走到了注重文化内涵的时期。在古琴形制和古琴艺术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古琴能够得到古代文人上千年的青睐,深度参与古代文人的生命历程,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音乐学院中的专业古琴演奏家,多提倡重视古琴的音乐属性,将古琴艺术视为一种音乐、而非一种文化,就像研究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技巧一般,强调古琴的演奏技法,淡化了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对此并不认同,在注重古琴音乐属性的同时,也应当保留古琴的文化属性。
很多当代知名古琴家和古琴艺术传承人,与我的观点相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原主任吴钊等,便屡屡发表文章,驳斥只注重演奏、不重视文化的古琴艺术发展理念,不断呼吁,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理念发展下去,古琴的“根”就断了。
古琴不同于很多其他乐器之处在于,一方面,自古以来,古琴艺术的核心就是向内涵养自身,音乐学院教授的弹奏技巧,则以更好地为观众演奏乐曲为目标;另一方面,古琴弹奏的自由度很高,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演奏,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因而更适宜面向广大群众进行普及。
许多当代年轻人,怀抱着成为专业古琴演奏家的期待学习古琴,往往选择接受音乐学院的理念。在我身边则有一批古琴家,始终坚持传统教学法,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并行不悖、将长期共存的两条路。然而应当看到,在古代,古琴仅属于既有经济能力、又有闲暇时间、还有文化积累的文人士大夫等中上层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琴艺术的发展;如今,通过我们开展的古琴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长期处于“象牙塔”中的古琴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代已经改变,古琴不再是小众文人的“专利”,而是人民群众都能享有的艺术。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古琴艺术,需要更新理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深入研究挖掘古琴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让古琴文化陶冶大众心灵、丰富人民生活。
(《人民周刊》2024年第1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