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四月春风暖,读书正当时。北京报国寺以“旧书新知·读书报国”为主题的古旧书市持续开放,中国书店、北京出版集团、孔夫子旧书网等知名书商展销上万种优质旧书、古籍,剪纸、盘扣、毽子等领域的非遗传人现场耍宝、参展献艺,个人摊主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摆出“镇摊之宝”,累计200多个展位,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古风市集演绎国潮风尚,书香满园打造阅读盛宴。广大游客踏青、赏花,游古建、看旧书、觅新知、品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与观赏体验,花式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
交换童年的伙伴 传递指尖的书香
“看书的时候,可以跟巴巴爸爸一家游历很多国家,认识很多小动物;看书可以教你应对危险,学会帮助别人,以及保护自己……买的话就一块钱一本啦,你也可以拿其他的书来换。”在儿童图书交流区,来自京华实验学校一年级的稳稳正向小读者推销儿童绘本《巴巴贝尔去寻宝》,分享阅读体验,展示图书卖点。这套“生意经”,则是她从《乌鸦面包店》中学来的。出摊前,稳稳特意把书认真重读了一遍。年仅7岁的小学生,阅读量已有上千本。小摊上的每本童书,都有明显翻阅过的痕迹。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巴巴贝尔去寻宝》拿出来交易,稳稳拿出自己最近在看的《神探迈克狐》,认真说:“因为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大孩子了,现在要看文字书,绘本可以分享给比我小的小朋友,也希望他们可以通过看书得到帮助。”下午,她还约了同学一起“考察市场”,计划后续合作出摊。
主办方每周末都为童书交流提供免费摊位,很多学生和家长报名参与。稳稳妈妈告诉记者,这些二手童书都是选了很久才挑出来的,“每本儿童绘本她都舍不得,都是她童年的小伙伴”。
在古旧书展区,54岁的个人摊主刘先生,同样把书定义为“童年的小伙伴”。这片书摊上,来看书、买书的大多也是他的同龄人。“1956年的《寇准背靴》《俞伯牙与钟子期》,1958年的《女儿国》,我从北京坐飞机去海南买来的,我才舍不得卖呢,遇见识货的人,才勉强拿出来给他们看看。你们记者来了也能看,希望你们多宣传,比如‘寇准背靴’的故事,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知道了……”刘先生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掏出3本连环画,仔细打开塑封包装,向记者展示珍藏,只准看,不准翻。他家中藏书万册,挑出来摆摊的不过百余本。相比卖书,刘先生更希望通过书市遇见聊得来的书友,有机会与人共读共赏,“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讲,这叫‘时代的眼泪’”。
位于报国寺西南角的欣汇书屋,是一家开办了20多年的二手书专卖店。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夫妇,早早相约提前退休,开启古籍、旧书的经营事业。“这本《李四光》,人民美术出版社当年一共才印了4000册;那套《红楼梦》,戴敦邦画的,名家手笔;您左手边第一列第三排,都是外国名著……”说起柜台上的老书,年近70岁的老爷子如数家珍、记忆清晰,可以准确说出作者、出版社、印刷数等相关信息,讲述图书背后的故事。不到20平方米的店铺,四面环书,仍摆放了3个小凳子,“我们小时候的书店,只能指着买,不给翻着看。在我这儿,只要您是爱惜书的,都可以翻看,可以拍照,坐凳子上看一天都没关系,我们老主顾也多。”说起自己的经营理念与服务精神,老爷子一脸骄傲。在这里,泛黄的书籍焕发出人文光彩,指尖的书香新添人性温度。
相比富有个性化和年代感的旧书店家、个人摊主,孔夫子旧书网等知名书商摊位,因为品类齐全的多样化、积极拥抱年轻群体的现代感,受到更多读者的光顾。
孔夫子旧书网两个摊位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史地理、文学名著等各种类型的书籍一应俱全,推出毛边本、签名版特色图书,还用玻璃柜台为珍稀的历史文献、古书典籍打造展示橱窗,买书、换书、卖书多个渠道“线上+线下”流通循环,书摊前的读者好似自动转盘,不同年龄层次的顾客络绎不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期,孔夫子旧书网有近半数注册用户年龄超过50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注册账号,当前40%以上用户在30岁以下、33.3%在25岁以下。“这比网购便宜,省去邮费,还能亲眼看到一些古书。虽然买不起,但是摆放出来,感觉也有宣传价值,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史料古籍的价值!”21岁的大学生小王已经连续两个周末来报国寺打卡看书,每次都满载而归。
看见小王接受采访侃侃而谈,戴着老花镜、挂着老年卡、腰间别着收音机的叶大爷表示:“我看新闻呐,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出借率跟十几年前没法儿比,难得还有年轻人爱逛旧书市。你们要相信,爱读书真是大财富,我当年就是为了存书多买了一套房,现在的书和房子,都升值了!”现年62岁的叶大爷生在邮政大院,从小就有阅读书刊和收藏古书的习惯,日常打卡潘家园、中关村等古旧书市,搜罗寻宝。“这本《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那本《国家与学术》……我都有!我买的都是平装书,不占地方,轻便好看。”他指着书摊,向大家一一“炫耀”家中藏书,分享淘旧书、修古书、读旧书、获新知的经验技巧,还不时掏出手机与年轻读者加微信,美滋滋地说:“我知道你们现在都是上网看书,手机我也会玩儿,我跟年轻人一样,现在也常上网找书看,我们微信上还有书友群呢!”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广大读者、书迷、商家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盘活图书存量市场,助推全民阅读,探索图书出版业绿色循环健康发展,弘扬古书典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拓展文旅消费新业态,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报国寺重启古旧书市的美好设想,实现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具象化表达。
踏青赏花品文化 自然人文景交融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站立在营门传营号,大小儿郎听根苗……”皮黄声响,古韵悠扬,古寺香料店里传出京剧经典曲目《定军山》的唱腔,春风吹拂纸面沙沙作响,卖书的摊主时而埋头阅读,时而跟着节奏摇头吟唱。
辰三月,春始生,万物苏,玄鸟至,百花开,赠香草,举家游。在护国寺西北院落,一场由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儿童剧《节日扎堆儿的辰三月》拉开帷幕。主持人张骞身穿灰色长衫,吟诵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借助多媒体技术打造梦幻舞台,让演员和观众沉浸式体验时节变迁,用现代戏剧解读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传播我国农耕文明和春游习俗。“戏从书中来!我们所有的灵感都来自古书故事和传统文化。”张骞说。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市集上,穿着汉服、唐装的儿童举着风筝嬉戏玩闹,结伴打卡非遗文创活动,身着旗袍、马面裙的女士互相摆弄妆发配饰,组团畅聊中式服装的穿搭心得。纯白的山楂花、粉红的丁香花,松柏翠槐亭亭如盖,与红墙黄瓦的古建相映成趣,历史悠久的石碑静默伫立,岁月斑驳的石狮守望相依,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交融,游人如织、风景如画。
中午,艳阳高照,书市仍旧繁忙热闹。“这些剪纸图案不光好看,还有我们中华文化的丰富寓意和美好内涵。”在文创展区,26岁的高佳忙得热火朝天,她的父亲是著名剪纸艺术家高佃亮,作品曾作为国礼赠给外宾。高佳女承父业,将古老的剪纸艺术赋予新时代的匠心巧思,推广到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我开发设计的现代剪纸文创产品都卖得特别好,老人小孩都喜欢。我也越忙越开心,希望传统的非遗手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逢书市参展,她中午都忙得没空吃饭,现场推销,线上发货,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这款饰品还真不是纯银。”“这个毽子好看不好踢。”“这个竹节好看不中用。”……文创市集上,经常听到摊主自己“打假”、自揭老底,消费者也买得放心、玩得开心。“现在的很多文创产品,我们普通人都买不起,书市小摊物美价廉,还有售后保障。我和孩子都在游乐中学到了新知识,还能交到新朋友。”市民张女士带着女儿一起完成了制作手串、布偶、团扇、线装书等工艺项目,并为每个环节录制视频,留作纪念,对于这样的亲子周末,母女俩都表示收获颇丰。“童叟无欺是中国人的生意之道。”摊主小萌认为,旧书市场的顾客,喜欢古朴实在的物品,愿意接受二手置换,有比较理性的消费观,“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的爱读书的人,我们也主打一个真诚实在!”
经世致用,是报国寺的人文底色。闹市一隅,在寺院西南角的顾亭林祠,一尊铜像,依竹林立,尽显古贤风范。拱门两旁,镌刻《日知录》的经典选段,成为游客慕名打卡的网红墙。300多年前,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此著书立说,研究经世致用学说,开启朴学先河。
明朝末年,清朝入主华夏,老百姓对汉文化的存亡充满危机感,读书人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充满焦灼感。一介书生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文化、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亭林先生笔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了新的解读——人文天下,才是百姓的天下、匹夫的天下,文明的消亡、文化的断绝,才是真正的“亡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字无声却振聋发聩。在封建王朝,顾炎武把每一个普通人与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消除地域差异与阶级对立,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时局不曾给予这位饱读诗书的江南秀才学术报国的机会,但他从不放弃阅读,长期坚持著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遍览各地史志,考察民风民俗,开启文化苦旅,广泛研究农业、水利、矿产、交通等领域经世济民的实学,重民本、务当世,“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留下《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多达1200万字的皇皇巨著。
君子为学,明道救世。晚清时期,民族危亡。顾炎武的学术和思想得到了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的重新借鉴与审视。在现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从他的书中引经据典,致敬“读书报国”的文人风骨,探讨“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道,启迪“实干兴邦”的有益思索,点赞坚韧的精神力量与隽永的家国情怀。
“独有临风憔悴客,新诗吟罢更徘徊。”顾炎武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破碎的山河,甚至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人们在报国寺为顾炎武修缮祠堂,延续文脉与书香,传承民族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一朝风月,万古奔流。隔着时空的距离,一波波游客逛书市、访古建、拜先贤,全民阅读高潮迭起,书市的繁华气象,应如亭林先生当年所愿。
(《人民周刊》2024年第8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