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春作首,奋斗正当时。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倾听他们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献策,以凝聚奋进力量,一步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提交的建议之一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提升传统生产力协调推进”。
蔡继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测量器的劳动资料,在历史上的每一次质变,都标志着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比如铜器代替石器、蒸汽磨代替手推磨、计算机代替电动机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即以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为劳动对象,以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等为主要劳动方式的智能劳动者,以传感器、移动通信、软件、计算机、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工具为劳动资料,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蔡继明认为,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好其与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保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使传统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提质增效、实现蜕变,才能在提高全民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而为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在蔡继明看来,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民营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独角兽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数字经济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蔡继明作出详细解释,一方面,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规模底座和增长动能。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测算,2001—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4;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蔡跃洲团队测算,1993—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7%,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央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泛的具体应用场景。我国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具数字竞争力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并且在电子商务、数字媒体、金融科技、智能装备等领域,数字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新生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对税收、GDP、技术创新和城镇就业等贡献率都已超过50%。“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自然也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载体的重要基础。”蔡继明认为,民营经济长期处于市场经济的一线,也处在国际竞争的一线,对于新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动向都有最直接的感知力,也有着极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比如平台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都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未来将大有可为。”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在蔡继明看来,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各部委推出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必将为民营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独角兽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蔡继明介绍,独角兽企业作为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大多拥有独特性或颠覆性技术、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战略与品牌协同、弹性的资源共享、持续的资本赋能、异质型企业家精神等特质。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近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1%;榜单前10名中,我国独角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方兴未艾的独角兽企业,将持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输入强大动能!”
依靠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创新对新质生产力起主导作用,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正是诞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中。”蔡继明在建议中特别提出,要统筹协调工程化技术创新与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化技术创新是应用型的创新,重大科技创新是基础型的创新,二者是创新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谈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他认为,一方面,要发挥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我国应用创新的既有优势,维持和拓展我国工程化应用技术创新具有的全球领先优势,将应用技术优势扩大到广泛业务中,做大做强做优新型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需加紧突破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力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在焦点领域加快追赶步伐,推动新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落地生根。
生产力,即人类再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能动要素。“只有劳动者队伍的革新,才能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如果说,数字经济时代更加呼唤数字素养,那么,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加呼唤智能劳动者。”蔡继明认为,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还应统筹协调传统劳动者素养提升与智能劳动者队伍壮大。他建议,一方面,引导传统劳动者提升素养,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特别是要关注保障农民工等弱势劳动者权益,避免出现少就业、无就业,乃至负就业经济增长情形;另一方面,加速培养智能劳动者等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大全社会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普及力度,完善面向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新质生产力飞跃预备好现代产业工人力量。
“新旧质态生产力之间的平稳过渡,既关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接续成败,又关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转换节奏。”在蔡继明看来,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统筹协调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同样重要。对此,他建议,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发扬传统优势产业长期积淀的发展经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实现传统生产力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着力于培育和壮大新兴未来产业的规模体系,引领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引领制造业向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引领服务业向高端品牌服务、个性化服务转型,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接续发力。
(《人民周刊》2024年第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