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6日至7日,置身“武人更横行、政治更腐败”时局,一名叫“石三伢子”的青年在湖南长沙《大公报》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文章称,当时的时代乱象中“必定要发生一种新现象”,“十年乃至二十年后,再有异军苍头特起,乃是彻底的总革命”。这名青年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写下文章后的次年,他出现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此后半个世纪间,青年成为自己笔下的“异军苍头”,发起“彻底的总革命”;及至1949年10月1日,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中华民族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推动齿轮转动的人里,正有当年那个写下一篇篇战斗檄文的爱国青年——毛泽东。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用楹联故事来致敬一代伟人。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湖南省湘潭县西北,一座蜿蜒若龙的大山绵亘百余里。大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冲里,住着数百户毛姓人家。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一户农民家中。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记载,幼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在湖南湘乡外祖父家度过。9岁那年,他从外祖父家回到韶山,先后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等多处私塾读书,其间陆续接触到四书五经。与经书相比,毛泽东更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中国旧小说”。
1907年,14岁的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期间,他借到了《盛世危言》等图书,视野得到开阔,爱国思想萌发,激起了恢复学业的愿望。
两年后的秋天,毛泽东复学。不曾想,他在古代传奇小说里关注的事情,竟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了。
《毛泽东年谱》记载,1910年春天,湖南发生粮荒,长沙饥民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平粜救灾。被巡抚的无理答复激怒后,饥民无奈暴动,却惨遭镇压,许多饥民被捕杀,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此事给17岁的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他与同学们议论此事多日,对“谋反者”所受冤屈深感不平。
也是在这一年,读到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毛泽东“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次年2月,该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读书期间,毛泽东遇到了对其影响至深的两位老师——杨昌济、徐特立。
有一则毛泽东在此读书期间流传的趣闻,讲的是毛泽东当年在床头挂了一副床头联用于自勉。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对联鉴赏》记载,这副自勉联内容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此联联语改写自明代江西学者胡居仁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将原联中的“苟”改为“贵”。后来,毛泽东在长沙任小学执事时,还将此联赠给他的学生们,教导他们读书治学要持之以恒。
可以说,这副对联是毛泽东在学习方面的一生写照。据其青年时代同学萧三所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记载,毛泽东所记的讲堂录、读书录笔记本多达几大网篮。他所记录的笔记,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古诗文、数理、哲学、史地等。其中,对古今名人治学、处世、治国和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较多。
爱读书、善读书并持之以恒,这个好习惯相伴毛泽东一生。读书不仅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也帮助他开阔了革命视野。正如1939年毛泽东在给八路军延安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作总结时所言:“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史料里与毛泽东有关的楹联作品,既有其摘录的自勉联,也有很多自己原创的楹联。从毛泽东的原创楹联中,可以看到他的处世风格,了解他的人品气节。
读书期间,毛泽东得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后,开始积极了解西方。
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走出韶山冲》记载,1909年,毛泽东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曾发生这样一则趣闻。听闻同学萧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很想借阅这本书。萧三出身较富裕,虽与毛泽东有些往来,但对毛泽东不甚了解。最初和其他同学一样,萧三瞧不起毛泽东这个“乡巴佬”出身的外地人。于是,萧三对毛泽东说,自己借书有讲究,不借三种人: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我出上联对不出下联者不借。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听闻萧三的出句,毛泽东略一思索,旋即给出了对句:“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听罢毛泽东对的下联,萧三既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又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
萧三出的联是析字联中的拆拼合字联,毛泽东给出的对句将“门”与“才”合成“闭”字,对句的下半句又将“闭”字拆成“门”与“才”字,不但立意高,而且具有针对性,对萧三借书设卡进行了有分寸的责怪。自此,毛泽东如愿借阅到这本书,二人以联为媒,成为终生好友。
毛泽东不但爱读书,也十分重视体育锻炼。
1917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有7名同学病逝。在主持学友会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挂出一副挽联,抨击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毛泽东认为,体育活动不仅锻炼身体,也锻炼意志。体育锻炼为他提供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良好支撑。1917年7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伴远游,花了1个月时间,通过长途旅行方式进行社会考察。
行至安化时,二人慕名拜访当地社会名流、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默庵一开始没有接见这两个寂寂无名的年轻游学学生。但毛泽东并没有放弃,直到第三次登门,才终于得到拜访机会。
那天早上,为试来访者学识深浅,被吵醒的夏默庵在书房挥笔写出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作思考,下联挥毫落纸:“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此副对联及典故摘录自辽宁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其中,“为公乎,为私乎?”出自《晋书·晋惠帝本纪》:“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书中记载,曾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游玩皇家园林时,问身边随从,蛤蟆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毛泽东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指出“为公为私”这一大是大非问题。夏默庵看了自感有愧,连声称赞,对毛泽东以礼相待,请毛泽东在家就餐、住宿,并在临别时,赠送8块大洋给毛泽东做旅费。
从与萧三和夏默庵的对联往来中,不难看出,毛泽东面对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优于自己的人时,态度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其送给同学的挽联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拥有敢于为弱者(逝者)说话的人格特点。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
一个革命者,如何看待生死,考验着他的初心与本色。无论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写给同学的挽联“与其苟且偷生,生无足道;非为奋斗而死,死有余哀”,还是毛泽东晚年时期写给刘胡兰的挽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都能看出毛泽东一以贯之的生死观。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因腮腺炎病逝。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写成《祭母文》,并作泣母挽联两副。一副是“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副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1920年1月17日,毛泽东极为崇敬的恩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长逝于京郊西山。毛泽东与蔡元培、章士钊等人联合签发讣告,公布这一消息,并协助料理恩师后事。“忆夫子易箦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红旗出版社《跟毛泽东学文》一书摘录了毛泽东为恩师撰写的上述挽联。
1921年农历五月,曾任湖南一师历史及国文教员的易白沙跳海自杀。因为痛恨袁世凯及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易白沙在行刺北洋军阀政府首脑未果、南下广州请求孙中山北伐未果后,选择以死报国。“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2010年8月31日出版的《湖南日报》摘录了毛泽东为易白沙创作的这副挽联。当时,毛泽东刚从上海参加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回来不久,联想到陈天华、姚宏业、黄兴等湖南乡贤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泽东发出了为民族前途担忧的呐喊。
但毛泽东没有在担忧中止步不前,他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发动土地革命、创立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毛泽东创作的楹联内容以鼓舞人心、提振士气、团结力量、指明共产主义事业道路为中心思想。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我如今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这副对联及故事摘录自群众出版社《毛泽东的足迹》一书。1928年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击败遂川萧家堡地主武装。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大年初二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帮助负责宣传的同志拟定了上述对联。在保留时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原创对联基础上,毛泽东稍作修改。对联中鲜明的政治观点,为后来在井冈山进一步开展土地斗争、团结群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同年3月30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到达桂东县沙田圩。沙田圩是毛泽东颁布“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地方。如今,桂东县沙田圩的古戏台柱子上仍保留这样一副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
2023年4月23日出版的《郴州日报》刊发的《毛泽东在沙田戏台改对联》一文介绍,当工农革命军到达湖南桂东时,决定在沙田圩召开群众大会,见沙田圩古戏台两边各立一根油漆柱子,毛泽东便问随从中一位叫陈奇的秀才,写副什么对联好?陈奇答道:“旧的打他个落花流水,新的建设得灿烂光明。”毛泽东在对仗和气势上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指出,将“旧的”改为“旧世界”,“新的”改为“新社会”更贴切。
在这副对联里,毛泽东清楚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革命的目的与前景,抒发了共产党敢于打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
“黄虎出洞吠白犬;陂水长流锁蛟龙。”这副嵌名联刊载于1993年11月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的《陂水长流人欢笑》一文。自1930年冬开始,毛泽东曾在湖北黄陂生活了9个月,并于1931年8月歼灭毛炳文师的4个团。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创作了这副嵌名联。
对联上下联的首字正好组成“黄陂”。上联中,毛泽东将红军喻为出洞的黄虎,将国民党比作乱叫的白犬,既讴歌了红军的英勇,也表达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藐视。下联进一步升华上联内容,将人民的力量形容为绵延不绝的革命洪流,必将锁住为害一方的蛟龙。
整副对联彰显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正如对联中所讲的那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正义的人民群众取得了正义之战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居住了17年。他于1930年从江西井冈山带回的一副联中联陪伴他走向晚年岁月:“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江西人民出版社《让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在江西的七年岁月》一书记载,这副联中联的作者分别为明末东林党人左光斗和江西吉安陂头村的一位先人。
领袖耀史册,楹联书华章。从楹联背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精神风范。
(《人民周刊》2024年第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