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一身不自保,千载有雄名

——楹联里的烈士秋瑾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4-02-04 23:56:17    《人民周刊》

“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皖浙起义失败,得知比自己大两岁的徐锡麟已被清政府剖腹挖心,同为起义领导者的秋瑾却没有躲藏,于7天后的1907年7月15日,在浙江绍兴英勇就义,年仅31岁。从名门闺秀到革命斗士,秋瑾为推翻清王朝腐朽封建统治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与黑暗的清王朝、腐败的国民党、泯灭人性的法西斯列强抗争到底!

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

浙江省绍兴市中心轩亭口,矗立着一座通高7米的烈士纪念碑,3米长的碑座上,刻有蔡元培撰文、于右任书写的“秋侠就义纪念碑文”。这里,是秋瑾祖上曾生活的地方,也是秋瑾曾战斗的地方,以及秋瑾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地方。

从绍兴城向西南望,一个叫作“覆船山”的地方便是秋家祖居之地,随着秋瑾祖父秋嘉禾赴福建担任地方知县,秋瑾的父母也随同南迁。看似普通的一次迁徙,却成为秋家后人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因为他们去往的地方,正是饱受鸦片战争摧残多年的东南沿海。

1875年11月8日,秋瑾在福建出生。彼时,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已使华夏大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十年:国民财富被掠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侵略者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广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福建的地方知县,秋嘉禾常常需要处理本民族同胞反抗外国侵略引起的种种纠纷。回到家中,饱受帝国主义凌辱的秋嘉禾没有掩饰心中的愤恨与屈辱,无形中,令童年时期的秋瑾在朦胧中意识到帝国主义入侵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造成的伤害。

秋瑾9岁那年,中法海战战火在福建闽江口烧起,痛恨外国侵略者的秋瑾曾对她的母亲说:“红毛人这样厉害,这样下去,中国人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也是这一年,秋瑾一家从福建迁回祖籍浙江绍兴。

重回浙江后,在祖辈、父辈鼓励下,少年秋瑾广泛阅读“四书五经”。在给侄辈的书信中,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也是在那时,武侠小说对秋瑾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今,前往浙江绍兴和畅堂23号,依然能看到,秋瑾故居客厅内中堂两侧,挂有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回顾秋瑾的人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夕,秋瑾之所以成为杰出女革命活动家,当时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外因,其家庭环境熏陶则是内因,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唤醒了一个勇于挣破枷锁的灵魂。

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

1895年,在媒人说合下,20岁的秋瑾许婚给曾国藩的管账人之子王廷钧,但迫于父母之命婚嫁的秋瑾并未从这段婚姻中感到幸福。

“其无信义,无情谊,嫖赌,虚言,损人利己,凌辱亲戚,夜郎自大,铜臭纨绔之恶习丑态。”秋瑾在给大哥秋誉章的信件中控诉了王廷钧的为人。

“夫君话,就应顺,不是处,也要听。”《女儿经》里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普遍流行。童年时代耳闻目睹侵略者飞扬跋扈、官场奢靡腐败、社会贫穷黑暗,青年时期在封建社会礼教下的包办婚姻中反抗无望后捶胸痛哭,20余年间所经历之种种,为秋瑾冲破封建家庭束缚提供了反抗绝望的力量。

28岁那年,尽管王廷钧极力反对秋瑾出国留学,并为此偷走了秋瑾的贵重陪嫁财物,意图从经济上对秋瑾进行封锁,但秋瑾仍克服重重困难,变卖剩余零星首饰凑款,坚持东渡日本学习。

“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出自其《有怀》诗中的对句,反映出秋瑾当时不仅要面对经济条件窘迫的局面,还要忍受与一双儿女分离的痛楚。1904年6月28日,秋瑾搭乘“独立”号客船东渡日本。

留学选择日本,秋瑾有过深刻的思考。

遥想10年前,也是这片海上,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军队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宁可与敌军同归于尽,也坚决不投降,那是怎样一种义无反顾、死而后已的心境!

秋瑾心中对爱国将领的崇敬有多高,对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恨就有多深。小小的日本能打败清王朝,原因在哪里?秋瑾要在求学期间一探究竟。

与当时东渡的很多人不同,秋瑾没有“以东瀛为终南捷径”,她去日本不是为了镀金,更不是为了回国后以此作为当官的捷径。

求学期间,秋瑾陆续结识了包括陈天华、黄兴、宋教仁在内的多位革命先驱。她先是参加了光复会,后又加入同盟会,并很快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

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秋瑾对革命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对民族压迫、封建压迫的痛恨,让她从一名封建社会的深闺少妇,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日月双旋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闭深闺莫奈何。”接触革命思想后,秋瑾仿佛跳出了自己创作《精卫石》期间的心境。具体表现为,1905年12月底结束留学回国后,秋瑾便与同学商议,于1906年2月创办了“中国公学”;另外一件大事,便是于1907年1月14日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妇女报刊——《中国女报》。

在《中国女报》的发刊词里,秋瑾写道,“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她号召广大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将女性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结。奈何受办报经费与报纸销路影响,1907年3月报纸被迫停刊。

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革命党人代表孙中山离开日本,先后在广东、广西发动武装起义。国内的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派人找到秋瑾,请她在绍兴组织大通学堂,准备武装起义。

“法国革命八十年始成,期间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徐锡麟临别前的肺腑之言仿佛预见了革命党人的前路。

由于革命力量遭到破坏,受起义计划意外泄露等因素影响,秋瑾组织的光复军起义计划失败,倒在辛亥革命前夕。

中华书局1983年7月出版的《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记载,秋瑾未被捕前,其上海方面的朋友已经获知消息,并想办法营救。据王璧华在《秋瑾成仁经过》一文中回忆,自己曾托女医生张竹君转请李平书与法捕房联系,使秋瑾避入租界,以免危险,却被秋瑾毅然拒绝。

“你可以砍我的头,把我粉身碎骨,但是你们不能杀尽天下的革命党,不能挽回已失的公道人心,我中国四万万同胞,一定要实现自由平等,光复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要向你们宣布:你们的末日就在眼前!”《秋瑾在绍兴二三遗迹》中的这段话表明,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第一个牺牲的杰出女革命活动家从未后悔她的选择!

秋瑾遇难后的遗体在轩亭口日晒雨淋,其革命党人标签令一众怕受清政府血腥报复的人退避三舍。当时大通学堂一位叫王友安的洗衣妇甘冒砍头风险,用席子裹殓烈士遗体,守护烈士的尊严与英魂。

短暂一生,却光彩炽烈。1908年1月,秋瑾生前与之订过埋骨西湖之约、多次资助秋瑾革命事业的徐自华,与秋瑾昔日邻居兼好友、中国民主主义教育家吴芝瑛等人共同努力,几经辗转把她的灵柩埋葬在杭州西湖西泠桥边。同样在这里长眠的,还有忠肝义胆、却未得善终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和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日月双旋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身后与于谦、岳飞为邻,是秋瑾生前心愿。

“一身不自保,千载有雄名”,好友走了,吴芝瑛以此墓联祭奠鉴湖女侠秋瑾。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来到绍兴吊唁“战友”秋瑾,也写下了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女侠魂。”以此缅怀烈士并高度赞扬其革命斗志。

曾经的鉴湖女侠虽未亲眼看见辛亥革命的胜利,但中国历史终将翻开新的一页!

(《人民周刊》2023年第24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24期

上一篇: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