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访《中国长征精神研究》主编、原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罗范懿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4-01-11 23:03:08    《人民周刊》

1936年7月至12月,红军长征进入大会师阶段。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冲破敌军封锁、历经千难万险,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能量,至今仍然感染、激励着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重走红军长征路、亲身体悟长征精神的追随者络绎不绝。《中国长征精神研究》主编、原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罗范懿曾两次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全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一条红军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地球的红飘带’!”在近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罗范懿回顾了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的体悟。

 

油画《大会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孙向阳、陈树东、孔平绘)

 

跨越一路艰险、付出壮烈牺牲,留下无尽精神能量

记者:就您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感受而言,二万五千里长征最艰险的路途是哪里?红军战士在长征路途中付出的最大牺牲是什么?

罗范懿:徒步重走长征路,体验、感悟、受教的精神渗透力极强,可谓入骨入髓。

就我走过的中央红军长征路而言,艰险的路途有红军在广西桂林的全州、兴安、资源、灌阳4县抢渡湘江的路途,有翻越广西兴安段越城岭“华南屋脊”老山界的路段,有过贵州瓮安江界河“强渡乌江”和在遵义桐梓“抢夺娄山关”的路途,有在贵州习水、仁怀和四川古蔺“四渡赤水”的路段,有在云南禄劝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的路途,有过云南禄劝、四川会理金沙江后开始爬“难如上青天”的蜀道之途,有在四川石棉一带“强渡大渡河”、在泸定“飞夺泸定桥”的路段,有翻越夹金山等5座大雪山和过班佑、松潘、若尔盖草地的路程,还有毛儿盖会议后连夜赶到甘肃迭部达拉乡高吉村俄界“突破腊子口”的路段,以及翻越大岷山、攀爬陕北黄土高坡等路途,几乎处处是艰险。

长征路上,无数红军战士洒下热血,乃至壮烈牺牲,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一组数字,可以见证这种牺牲的巨大和伟大: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后折损过半,在中央苏区出发时有8.6万余人,渡过湘江后仅剩3万余人,到达陕北吴起镇落脚地后,只剩7000人左右;共有约30万名红军战士参加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2.5万人左右。

记者:您认为,红军长征过程中迸发出的不惜付出一切牺牲、顽强战胜艰难险阻等精神,可以带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罗范懿:长征精神带给后人的启示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留给后人的正能量更是无穷尽。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第一,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为渡过湘江,红军战士“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足见信仰的力量不可估量。第二,失败是成功之母。湘江战役后,红军将士再次呼唤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长征由胜利走向胜利。第三,革命就应不畏牺牲,付出牺牲也是在积蓄革命的“回天之力”。红军长征战胜了恶劣自然环境和人类生理心理的双重极限,牺牲巨大,但是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保留了一批优秀骨干力量。第四,正义无敌,真理必胜。胜利属于不畏困苦和牺牲的红军,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锻造了如铁般的长征队伍,为民族大义、人民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红军战士视死如归,死得其所,光荣伟大。第五,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世代国人都应当珍视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

编辑出版《中国长征精神研究》,竭力传承传播长征精神

记者:为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您主编了《中国长征精神研究》系列丛书,可否谈一谈丛书的出版情况及其为传播传承长征精神所作的贡献?

罗范懿:2012年起,我们筹备成立学术研究机构——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的过程中,团结了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军事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相关机构热心研究长征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组成了长征精神学术委员会和《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编委会。学委会兼编委会主任最初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担任,后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程恩富接任。从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刊出第一辑开始,我担任集刊主编已近10年,集刊已出版8辑共200余万字。

此外,我们先后在甘肃、内蒙古、湖南、广西、云南及线上共组织召开了8届全国性长征精神学术研讨会,并配合研究院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在广西组织召开了由来自7个国家的长征研究专家参与的“首届长征精神国际研讨会”。参会代表总计达千余人次,研讨和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每一辑在下一届年会召开前一年或半年,会面向全社会发出征文通知,论文免费发表、作者免交评奖费用,也免发稿酬和奖金,只向作者赠书,对获奖者和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并颁发获奖证书。征文组稿、评选和编委会工作人员全部义务参与,出版历程清苦、淳朴但是快活。

记者:长期致力于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研究,您对宣传、阐释、弘扬长征精神有怎样的深刻体悟?

罗范懿:长征之路是宝库,一草一木都是宝,采掘不尽;长征精神是灵丹,一点一滴都神奇,用之不竭;长征学问是哲坛,一人一事都渊博,魅力无穷。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长征:“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红军长征的历程,堪称一部人类史上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过程中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

我认为,长征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性文化,难以复制,不可再生,长征路是中国共产党成效快捷的“实验党校”、事半功倍的铸魂工程。我建议,相关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研究长征精神的国家一级学术社团,并尽快把全程徒步重走红军长征路纳入党员必修课。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更是所有人都应崇尚的至高至强精神,它是中华之魂、人类之魂。赓续长征精神应无国别、种族之限,宣传长征精神应权威性、科学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关于长征精神的学术研究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应当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来学习、弘扬、研究、挖掘、传承长征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加快对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人民周刊》2023年第2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22期

上一篇:勇当新时代“拓荒牛”
下一篇:坚持金融惠企利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