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

杨 典    2024-12-23 07:48:49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发展等的学科,社会学的发展既需要从世界文明发展中汲取养分,也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们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打造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格局,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知识体系是各种知识、观念、方法、命题、理论的集成。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加总汇集,而是一套完整的阐释系统,为文明发展延续提供支撑。应当看到,一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有密切联系。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些文明的知识体系既体现其思想精髓,也为后来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尽管那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但古代文明之间依然存在交往交流。比如,考古发现,欧亚大陆的东端和中东部靠北相对边缘的区域,曾产生过几个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心。这几个中心都出现过一些新技术新思想,虽然看似彼此遥远,但通过欧亚草原存在直接间接的互动。历史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我国社会学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正是为了以文明交流交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率先实现现代化。基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经验形成的包括西方社会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支撑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壮大。一些西方学者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一些人也因此形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觉。这些观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资本主义文明固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只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部分,西方知识体系也只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种。应当看到,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文化情境。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固有矛盾不断暴露,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也面临解释力的危机,需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学术视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是在深厚历史积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发展轨道等,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创新。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知识体系脉络,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作出社会学贡献。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世界社会学的对话,科学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以包容与创新重塑全球社会学知识格局。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通过深化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拓宽学术边界,提升包容性、科学性和解释力。同时,积极打造立体多元的学术传播渠道,提升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比较研究。比如,借鉴比较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开展跨文化、跨制度、跨语言、跨地域、跨时段比较,揭示不同文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的普遍规律与个性特征。这既有助于更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规律,也能够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新智慧。三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并加强总结凝练,既以理论视角分析全球社会现象,也以实践经验帮助有需要的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为推动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3日 第 0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距离感受大国领袖风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