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把握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定位 加强和深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颜晓峰    2024-12-20 09:01:01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重点工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开宗明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这一判断指明了工程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是对工程的理论定位、政治定位、历史定位,为新征程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深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了推进信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紧紧围绕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集中更加广泛的力量、推出更加厚重的成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增强理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此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成为党在新形势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举措、高端平台、有效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20年来,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所以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从工程的地位看,这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实施的理论工程,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具有纲举目张的功能;从工程的过程看,这是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连续工程,工程的进程和发展构成了20年来党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条主线;从工程的成效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基工程,发挥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作用,传承、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平台作用,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主渠道作用,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课堂作用;从工程的目标看,这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理论武装工程,依靠具有思想性学理性、说服力吸引力的研究成果,借助理论宣传报、刊、台、网、微、端、屏的理论传播矩阵,统筹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的各种队伍,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铸魂育人、凝心聚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要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中得到证明,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创新实践中得到证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创举中得到证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要将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创新的宝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规律形态,将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体系化学理化,从实践和理论、事实和逻辑、历史和未来的统一中,得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夯实基础工程、推进战略工程,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达到新高度。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握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定位,加强和深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宝贵成果,其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体系化的建构要在历史逻辑和体系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得以进一步完善,学理化的阐释要进一步凸显思想的创新性、理论的科学性、学术的支撑力。“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和深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途径。贯彻“两个结合”,工程才能做得实、做得深、做得好。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理论研究的着眼,是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理论研究的旨归,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充满着中国化时代化的浓厚气息,是科学的管用的创新理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创新工程的硬道理。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工程的基本要求,实现运行机制高效率、研究成果高水平、人才培养高素质、评价体系高标准,确保工程成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0日 第 0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宜城:治理“小流域” 绘就“新画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