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郝亚明    2024-11-19 08:31:57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线和方向,差异性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有”一词,有多元一体的涵义,既表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也说明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汇而成,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共有”一词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方向。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共有”的实质是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所彰显出来的融通互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在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强调,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因此,要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凸显各民族的共享利益、共生关系、共同历史、共享价值,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强化精神纽带的凝聚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认同。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由各民族交融汇聚而成,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这一主体,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实现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前提;也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共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包容性、认同度和凝聚力。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精神相依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归属,体现鲜明的“家园”属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相依、精神归属的聚合处,根本上依托于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正确认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主干”和“枝叶”的关系,不断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交相辉映,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和精神不可偏废,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一个民族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谐稳定,使得各族群众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9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好服务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