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旅游作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文化产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品传承发展,有利于拓展文化产品受众范围,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知识性趣味性。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技术服务能力。立足节约高效,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打造“更新、更智、更绿”文化旅游新业态。“向新”发力,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模式不断蝶变,新方法不断更替,让文化旅游“可动”“可静”“可感”“可触”,推动多维世界和平行世界相互交替,激发更多彩斑斓的新体验。“向智”而行,数字孪生、感知交互等技术多维深度融合,使得数智骑行、数智越野、数智划船、数智升空等创新项目喷涌而现,不断激发着人类向内、向外、向太空的探索寻梦。“向绿”生长,绿色环保、减污降碳,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主链和副链创新改造,为“更新、更绿、更节能、更环保”的产业新形态奠定技术基础。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服务链条。立足服务质量,以融合发展为动力,打造多业态融合、多场景服务的文化旅游服务新链条。文化和旅游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彰显文化内涵,展现社会风貌,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内容表现形式,挖掘“旅游+文艺”“旅游+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文艺传承”等表达内容和形式,提升游客参与性和活动趣味性、娱乐性。增强场景服务范围,延伸“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商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科技”等服务链条,拓展服务业态,丰富服务场景,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旅游融合游客体验场景。立足中华文化底蕴,以文化叙事为抓手,打造虚拟多元拟真多维体验空间。优化场景媒介,凝练在地文化中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文物文化等要素资源的文化符号,以现代美学重新编码重构,深度展现在地文化的多维文化内涵。创新场景模态,完善在地文化内涵图像叙事,应用多边建模指令,增强多元材质熏染效果,丰富应用场景的多模态。拓展场景空间,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三维立体空间,重构多维立体空间文字符号呈现秩序,增强环境空间场域灯光效果,打造拟真感景观,提升多维空间体验效果。
利用科技技术优化文化旅游融合游客体验感受。立足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差异化打造为目标,打造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体验。建立服务标杆,统一省市县“云、网、端”平台,打造基础数据、产品、服务的服务标杆和先进案例。优化传统项目,打造充分彰显本土特色文化内涵差异化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精品项目。开发体验项目,依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差异化开发数字存储、数字开发和数字利用技术,创作生产特色数字文化体验产品。强化协调监管,协调省市县数据资源利用平台,提升文化和旅游决策管理水平,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品牌效应。立足文化旅游文化底蕴,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拓展文化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搭建多元品牌体系,创建主体品牌、区域品牌和独立品牌三个层次,以主体品牌为统领,区域品牌为支撑,独立品牌为根基,联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挖掘品牌价值内涵,利用实物展出、服务呈现等方式充分展现品牌文化内涵。优化品牌宣传,利用机器优化模式,配套搭建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宣传矩阵,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促销场景,提升品牌普及率和知名度。
利用数字技术夯实文化旅游融合人才储备。立足中华文化底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化旅游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学科体系,立足扎根中华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改进文化旅游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完善平台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拓展基地、平台服务能力,打造技术和人才集聚高地。深化配套协同能力,搭建产学研研修体系,根据省市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搭建层级互补的产学研联动培养体系,提升文化旅游人才实操能力。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战略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