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五育并举,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张洪琪    2024-09-18 10:55:29    《人民周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22年9月,陕西省汉中市与西安高新教育集团打破传统办学模式,跨区域合作办校,将西安高新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到汉中地区,有效破解城市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作为一所合作办学的学校,学校融合西安高新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教育资源,与西安高新教育互通有无,以“创建一流品质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理念,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为后盾,力行教育教学理念共识、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和特色共融。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取向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陕西省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只有不同,没有不好”“只有可能,没有不能”的理念,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些标准、多一份期盼、多一种等待,善待每一个学生。基于此,学校确立“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培养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并珍惜每个学生的差异,注重并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发现并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并点燃每个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个学生装上自主成长的发动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生命成长历程中找寻到最真实的自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从容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种有用人才。

推行“一基、两师、三全、五导”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基”,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一个初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个性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两师”,即成长导师和学科导师。

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帮助他们发展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科导师则专注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进步。

“三全”,即全员导师、全程关怀、全面育人。

全员导师即所有教师都要以导师身份积极参与学生发展过程,并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专业教师的学科指导,还能得到其他教师的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这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温暖的关爱,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全程关怀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心灵。通过定期的家访、座谈会、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与家长、学生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全面育人是我们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导”,即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涯向导。

思想引导是教育的灵魂。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生活指导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技能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疏导是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学业辅导是教育的关键支撑。我们通过学科辅导课程、学习策略讲座、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生涯向导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参观课程、实践课程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

 

图为学校组织的“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谈国防”活动。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学生评价普遍存在的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弱化体育、架空美育、放弃劳育等现象,减弱应试教育、反复刷题和不断操练的教育现象,减轻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压力。

学校站在学生成长的视角上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在横向上,建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的标准,对每个年级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要求加以界定;在纵向上,明确各年级学生学习发展的标准,并做好年级之间德智体美劳发展要求的相互衔接和逐级递升,由此建立起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标准和工作体系,确保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发展目标。

为此,学校改变单一用分数评价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效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全科目全过程评价,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画像。学校专门开发App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领域信息进行广泛的采集,在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上把握好度,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学生在考古实践教室学习考古知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通过课程体系的重建和优化,让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让走进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的每一个孩子,在国家课程、高新特色课程、校本课程、成长课程中,在必修课、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中,不断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社团课程是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校园生活的一抹亮色,是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和激励的内容载体,更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涵盖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心理、机器人、人文、科学、综合实践八大类近50个社团课程,供七、八年级的600位学生选择。

学校成立“博古藏今——历史考古研究学院”,创建全国首家考古实践教室,模拟考古现场,让地域特色和文化体系共生共融。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了解考古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考古学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自对历史的认知,更来自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学校充分开拓社会资源,与汉中市勉县阜川镇人民政府合作创建“万象‘耕’新——自然科创研究学院”,以“万象‘耕’新”为核心理念,融合劳动实践与自然科创研究,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项目,如农耕体验、园艺种植、手工制作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使学生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推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建立“根正苗红——国防教育研究学院”,先后邀请陕西省西安警备区副司令员王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四连”时任连长、一等功臣马升云等来校分享他们的军旅故事。学生们感受到新时代军人的风采和担当,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依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精心构建的“红、绿、古、蓝、橙”五色研学课程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课程体系不仅覆盖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环保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以及职业体验教育等关键领域,还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每一种颜色的课程都承载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共同构成了一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在红色研学课程中,学生通过回望历史、缅怀先烈,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绿色研学课程中,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古色研学课程中,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自信;在蓝色研学课程中,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橙色研学课程中,体验了职业生活的多彩多姿,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

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平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促进了他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这些研学课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自我、规划未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作者为陕西省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汉中市教书育人楷模)

 

(《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上一篇: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提升业务素养的路径
下一篇: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