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海南商业航天“向天图强”

2024-03-29 10:44:55    人民日报海外版

3月24日,随着吊车起重设备将3号避雷塔第15层塔段准确落下,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4座避雷塔安装任务全部完成,这标志着二号发射工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作为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计划在今年实现常态化发射。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为何还要再建一个专门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发射场与其他发射场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文昌寻找答案。

因地制宜  海南航天优势足

“5、4、3、2、1……发射!”

3月20日一早,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景区人头攒动。隔海遥望,恰好能看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上午8时31分,随着烈焰喷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载着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拔地而起,直入苍穹。

“一纵登临目,苍茫太宇空。”400多年前,海南名士王弘诲登上了铜鼓岭,感叹起这样的意境。

如今,这片曾经空旷的天地不再寂寞。2016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成为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也是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2022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开工建设,2023年底一号发射工位建成。文昌这座2100多岁的滨海小城,正“向天图强”。

“文昌发展航天,重点在于纬度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张如生介绍,海南位于北纬19度左右,文昌航天发射场远比我国其他航天发射场更接近赤道。低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发射不仅能省下更多燃料,同型号火箭的发射运载能力还可以提升约10%—15%。也正因此,文昌发射场是当前我国唯一能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的航天基地。

距离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不远,是正在建设中的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装配厂房。“在过去,火箭需要从位于北京等地的火箭企业装配好再运送到文昌来发射,不仅耗时耗力,还极大增加了成本。”文昌国际航天城投资开发公司园区建设部总经理吴剑锋介绍,商业航天需要市场化,就需要压缩各环节的成本。未来,火箭零件可以通过便捷的海运运抵文昌,在文昌完成装配甚至生产,实现“出厂即发射”。

同时,文昌三面临海,各级火箭落区都在海上,适合开展火箭回收。“一发火箭造价上亿元,如果能有效做到回收和重复利用,有望将发射成本降到1/3。”张如生说,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正打造海上回收平台,努力实现火箭“返回即复用”。

近年来,海南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优势,打造“陆海空”科创高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确保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文昌具有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天然条件。而眼下,文昌的地理优势,正不断转化为航天产业的发展优势。

蓬勃发展  商业航天前景广

从文昌市驱车向北,经过清澜大桥,远远看到椰林深处的海南商发一号工位。讲解员介绍,一号发射工位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专用发射工位,包含固定勤务塔、发射台等11类设备设施,仅发射塔架的顶层就有83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

“过去我国的火箭发射台都是专为发射某一种或几种火箭。但现在商业航天发射需求不断增多,二号发射工位发射台便开创性设计成通用型,能够满足9家火箭公司的19型火箭。”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更新迭代,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对商业火箭发射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2023年我国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专家分析,未来5年,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卫星将超过1200颗。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的发展模式一直以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为主,商业火箭的发射需求始终排在次要位置。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26次。然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呼唤着次数更多、频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商业航天发射模式。

政策回应着市场的需求——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支持在海南开展北斗导航国际应用示范等支持政策。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航天等新领域新赛道,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常态化发射。

如今,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已经建成的一号发射工位、正在建设中的二号发射工位,都将具备每年16次的发射能力。“未来,沿着海岸线还将建设更多发射工位,争取实现火箭每周1发。”郭强介绍。

商业发射场还未正式“营业”,用户就已经排起长龙:一批国内头部航天企业,如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都提前布局,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排队等待着专属商业航天的发射工位。

积极探索  补链强链谋发展

走进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图”。截至2024年2月,这个卫星星座共有108颗卫星在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文昌,则布局4座遥感卫星地面基站和8座北斗卫星地面基站。

“我们联合长光卫星,共发射文昌超算一号、二号、三号3颗遥感卫星,目前已为国土安全、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海事监管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经理冯文介绍。

“超算中心投资12亿元,建设标准达到国内A级国际T3级一秒钟可以运算10亿亿次,已经服务国内外上百个算力用户和数据用户。”文昌航天超算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世阳说,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凭借航天数据、超级计算、数据中心等核心优势,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算力支撑。

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游是火箭制造,中游是火箭发射,下游是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补齐了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如今下游产业正亟待发展。当前,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商业模式还不够明确,盈利模式不够清晰,海南自贸港的政策有利于推动卫星数据“出海”。通过商业航天发射小型卫星,建设低轨卫星星座,获取数据应用于遥感导航等领域,文昌商业航天模式正越来越成熟,朝着“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

总部在北京的和德宇航,也看中了海南的区位优势,在海南建立了全资子公司。“我们进口宇航级关键单机、设备,再出口卫星数据,靠的就是海南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公司总经理孙剑锋说。

像航天超算中心、和德宇航这样着眼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如今在文昌越来越多。借助现有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注册企业超2600家,其中航天类企业超500家。

“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和数据链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让商业航天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今年海南省两会上,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表示。

 

海南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2022年7月6日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

专为商业火箭发射建设的发射场

系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2023年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建成

深空探测实验室文昌基地挂牌成立

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有序运行

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

(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

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

2024年

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将加强政策引导

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落地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项目5—6个

 

延伸阅读 ▶▶▶

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开工

3月21日上午,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在文昌国际航天城隆重开工。该项目规划构建星箭发射测控及卫星在轨管理能力,旨在支持促进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的建设运营及长远发展。寰宇国际测控网(文昌站)的建设,标志着文昌航天城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将再上新台阶。

据悉,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计划建设多付大口径、多频段、高性能天线设备,其中包括目前文昌航天城规划最大口径12米的天线。这些先进设备的引入将极大提升文昌航天测控的技术水平,为文昌乃至全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项目建设运营方的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宇卫星”),自2018年7月注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深耕商业航天测运控事业。截至目前,寰宇卫星已承接了200余颗商业卫星的测运控服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航天测运控企业。

寰宇卫星“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旨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民商用卫星运营管理中心,满足支持我国各陆、海基发射场同时发射测控、不低于500颗在轨卫星和10个卫星星座长期管理需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铁十四局集团西等驾坡一期二标段项目全力以赴抓质量、保进度
下一篇:“四笔连书”绘就备耕春潮“锦绣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