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造车项目再度推迟,苹果公司回归现实

周姝祺    2024-01-24 15:00:11    界面新闻

代表苹果公司当下最前沿技术和工程积累的Vision Pro已经量产发售,而另一项备受外界关注的造车项目再度面临延期。

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的最新进展是,苹果将要回归现实,放弃L3级高速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转为司机随时可以接管的L2+辅助驾驶,向特斯拉现有水平看齐。发布时间也进一步推迟两年至2028年。

从2014年首次被媒体报道筹备造车至今,代号为“泰坦计划”的苹果造车历程已经走过了10年。在2010年代中期的一些报道中,苹果预计的首款车发布时间是2019年。Vision Pro的立项时间比汽车要晚一年,但速度明显更快。

彭博报道称,经过10年的发展、巨额投资、多次领导层改组和裁员,这个项目正处于成败攸关的决定性时刻。如果最新的转变没有取得成果,苹果公司领导层很有可能取消造车计划。

苹果公司董事会也在去年多次向CEO蒂姆·库克等高管施压,要求其提交一份让智能汽车开发推进更具体的方案。

无论是外界赋予的压力或者是苹果内部的创新性革命思维,苹果的首款汽车需要成为一款足够改变时代的产品。

在特斯拉改变了汽车行业以内燃机为动力总成的历史后,苹果把这款能够拓宽用户想象的颠覆性产品的研发重心放在了自动驾驶上。

一开始的设想是美好的。苹果最初想要这款车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为处理自动驾驶的海量数据,这款车还将搭载苹果迄今为止开发的性能最领先的芯片。

2017年库克罕见地提到苹果在自动驾驶软件方面的工作,“我们将其视为所有人工智能项目之母,它可能是实际工作中最困难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一。”

为将这项未来技术落地,苹果从特斯拉、谷歌、保时捷等汽车和科技公司挖掘了大量人才和高管。由于雇佣了大批来自特斯拉的工程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讽刺称,“苹果是特斯拉(工程师)的墓地。”

苹果造车项目是该公司最昂贵的研发项目之一。苹果每年在研发人员工资、用于控制自动驾驶计算机的云系统、封闭道路测试上以及汽车零部件和芯片工程上花费数亿美元。

尽管苹果已经发布了百余项汽车专利,但是这款车始终未能进入正式原型阶段。与此同时,“泰坦”项目的负责人已经接连换了4位,团队成员不断流失。2022年3月,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造车项目团队已经几乎全部解散。

2022年底,苹果决定放弃L5级全自动驾驶转为L3级自动驾驶,保留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等传统汽车硬件,售价调低至10万美元以下。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留住团队和尽快实现整车落地。

从最新进展来看,苹果首款车已经很难在自动驾驶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即使是高速公路上全自动驾驶的短期目标也难以实现。潜在竞争对手特斯拉推送的自动驾驶软件FSD V12版本,已经升级至端到端神经网络,相当于由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模式中掌管车辆行为。

一位汽车行业产品经理告诉界面新闻,智能驾驶的技术创新依赖于工程落地能力和长期的数据打磨,苹果难以和头部汽车公司相匹敌。其首款车最大可能的卖点仍将依托其庞大的IOS生态,打通消费电子和车载电子,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生态体验。

“这是苹果作为软件公司的强项,同时智能座舱也更直观给消费者感受到变化。”

苹果在汽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了车载智能系统CarPlay,合伙伙伴包括全球约70余家汽车公司。2022年发布的最新一代CarPlay可以接管包括仪表盘在内所有屏幕,调节空调、座椅和音响。

彭博报道称,转换战略的苹果希望让首款汽车“凭借时尚的设计、安全系统和独特的用户界面脱颖而出”。

苹果也很难从其他传统领域带来革新。一位专注于动力总成前沿研发的工程师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行业前沿研究主要是渐进性发展,专注提升电机运行效率和减少体积。真正想要带来颠覆性改变,需要在材料行业有新的突破,比如找到超导材料且产业能够量产运用。

汽车行业还依赖技术、人才、供应链、渠道和生产制造的长期积累,而苹果缺少制造经验。这家公司曾与多家汽车厂商在洽谈代工合作,潜在合作伙伴包括现代、奔驰、本田、大众、福特等多家传统汽车公司,但都没有后续。

苹果汽车被奉为苹果的“下一个明星产品”,但用户已经等待得足够久,而他们还要继续等待四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3年交付量在全球产能占比过半
下一篇:神木清洁能源公司:高质量发展启新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