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企 业 > 正文

品质建造理念打造精品工程标杆,这个观摩项目有点好看

2024-04-29 17:26:54   

当绿色、创新等关键词“邂逅”建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场建筑工程精品观摩会告诉你答案。4月26日至27日,陕西省建筑业企业创精品工程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由中建四局西北公司承建的西安未央金融中心项目作为重点观摩项目之一,吸引了来自省内建筑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500余人观摩交流。此次观摩会聚焦“打造精品工程”等主题,汇聚大批专家学者,交流分享精益建造、数字和“双碳”领域前沿技术,共同推动建筑业绿色化、低碳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助力陕西建筑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27日,观摩团走进西安未央金融中心项目,深入了解项目在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实践中所运用的新型技术、工艺、建材等。此次观摩现场打造了约5000平方米的精品观摩区域。通过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精益建造、机电安装、绿色办公等100余项亮点,重点展现项目在绿色低碳、智能建造、质量管理、海绵城市、BIM应用等方面应用成果。

高标准精益建造,打造西安市品牌工程

西安未央金融中心项目作为陕西省2024年重点建设工程,定位为金融企业聚集区,建成后将有助于促进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金融领域的资源整合,为西安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为把这项省级重点工程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精品工程”,中建四局建设团队始终坚持“策划先行”“样板引路”,利用工艺标准化带动工程整体规范化,通过“过程精品”铸就“精品工程”。

 

 

项目全面贯彻中建四局精益建造管理体系,有效落实绿色建造、安全建造、智慧建造、快速建造、低成本建造体系,编制各类质量策划书10余项,强化质量验收与考核,保障工程质量。项目践行过程精品理念,打造铺装样板、幕墙施工工序样板、砌体抹灰工序样板、楼梯间成品样板、卫生间精装样板等10余项实体样板,全过程样板引路,达到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100%,筑造过程精品。

项目广泛应用智能化实测实量工具,采用基坑监测机器人、智能气体检测仪、5G安全帽等,建立局部机器设备智能施工作业场景,提升现场施工效率与质量,减少现场产业工人数量需求,实现建筑业运行方式革新。

可再生资源利用,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节能”已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关键词”,因此,能否更快更好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节能,直接影响着双碳目标实现进程。未央金融中心项目在建造过程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标准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项目采用由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63.8KW,由110叶光伏面板组成,日平均发电量108度,累计发电量约2.6万度,相当于节省标准煤近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22吨。最重要的是该光伏发电系统可在多个工地周转,能够提高使用效率,达到低碳、节约的目的。

长期以来,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处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项目积极依靠科技创新,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路线,项目采用的硅酸盐垃圾回收利用系统,通过风井内安装余料回收串筒等措施,建筑垃圾回收后,通过破碎、搅拌,制作新的建筑材料,有效降低碳排放。此外,项目还引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绿色设施,收集雨污水再利用,切实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

给工地装上“最强大脑”,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建造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智能建造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加持下,智能建造已经渗透到建筑业的方方面面,中建四局的工程师为项目装上“最强大脑”,“以前需要大量人工来完成的任务,现在智慧建造中心就完全可以胜任。”项目技术总监张文涛说。

在项目智慧建造中心,展示了由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数字建造平台。该平台基于BIM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5G、AI、云计算、建筑机器人”等技术,将BIM模型数据与项目管理业务流程、智慧工地硬件传感器有效结合,建立三维信息化、数字化的项目级智慧管理平台,对人员、进度、质量、安全、双碳管理等11个方面的协同化、一体化管理,实现工人实名登记、出入场管理、进度管理、统计分析、实时监控等业务的全面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服务。

绿色环保高效的装配式建筑方式,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9万平米,部分建筑实现工业化生产,模块化组装,总装配率约35.9%。“现场没有成堆的建筑垃圾,没有漫天扬尘,听不到长时间的刺耳噪声……预先从工厂定制的装配构件,整齐地码放在施工现场,工人像‘搭积木’一样将地面墙面拼装,这就是装配式建筑。”项目经理任宏伟介绍。(中建四局西北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以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