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好环境是众人共同营造出来的

李洪兴    2024-12-17 08:17:56    人民日报

关于“环境”,站在不同立场,人们看法会有差异。在基层走访,笔者有切身感受。

“咱们村啥方面变化大?”对这个问题,大家说得最多的是环境:“更干净了”“卫生好了”“村里更美”……看道路、看村舍,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效果明显,不少村子都“靓起来”了。虽说有些地方条件有限,人居环境仍待改善。但从整体看,环境提升一直在路上,效果实实在在。

“为什么要下大力气搞好环境?”一名基层干部说,不少群众外出打工,回家时希望能有个干干净净的“家”。提升人居环境,既是为常住村里的群众着想,也是为了让归乡的人更舒心。看在眼里、美在心里,环境好能留人,这是朴素的道理。

把人居环境搞好,要接地气。美丽乡村,既要有干净的环境,也要平衡养鸡、养鸭等生产生活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是真正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群众期盼的好环境,仅仅是生活环境吗?也不完全。河南虞城杜集镇向阳村,就把人居环境与营商环境联系起来。村里有公益保洁队,负责打扫卫生;村里还有帮扶车间和一些企业,能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那么,车间和企业附近的卫生,谁负责?有人说,这是企业的事。但村里负责人认为,保洁队可以兼顾起来。怎么理解?企业进村,带动就业、帮助增收,作出了贡献;创业发展,也多有不易。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的是生产环境,也是营商环境。两个环境,都和改善民生有关。“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这样的工作思路,有利于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环境影响是决定性的吗?调研中,有人抱怨“市场压力大”,也有人坦言“市场竞争可不就是大浪淘沙”。什么时候没有困难?有人会畏难,看到沟沟坎坎就退缩;有人则冷静,从多方面找症结,主动寻对策。挑战在所难免,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抓紧干、务实干上,才是正道。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但比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的作为,好环境是干出来的。干事创业、改革发展,成效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想不想干、有没有办法干成、有没有信心干好。

一位驻村干部说,走到哪里,看见别的村有好东西,就想让自己村也有。有了这样的想法,眼里看到的便不是笼统的、抽象的难题,心中增强的便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干一件成一件”的务实感。越是面对复杂环境,越需要从实处、细处用功,不断增强化压力为动力的自觉。

“贵在日常,重在经常。”当其他村的干部群众来向阳村参观交流时,村里干部如此总结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经验。无论是改善小环境,还是融入大环境,都要咬定目标、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如此,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7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有机可用”到“有好机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