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业教育要向“新”而行

吴 丹    2024-12-11 09:06:41    人民日报

培育更多现代农业人才,才能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生态文明建设之卷、世界发展贡献之卷

 

“顺天时,量地利”,这是一些人对农学的认知。面向未来的高等农业教育,会是何种面貌?应该怎样展开?

变革正在进行中。创新小麦育种技术,让小麦能够抗干旱、抗高温,中国农业大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建成无人水稻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华南农业大学积极解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新设生态修复学专业,培育大自然的“医生”,南京林业大学着眼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调整专业设置……2019年启动新农科建设以来,我国涉农高校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出现了格局性变化。

未来已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范式引领农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农业高校作为农业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理应更好担负起培养未来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努力对标新质生产力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大的智力支撑。

学科布局要有“新突破”。现代农业的内涵超越了传统范畴,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的耕种与收获,还深入微观世界探索农作物生命力的奥秘。它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从播种时机到灌溉水量再到病虫害防治,利用大数据、智能设备精准把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它向着二产、三产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以市场思维推动农业发展。因此,涉农高校要紧紧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新设一批、优化一批、淘汰一批涉农专业。

人才培养要有“新模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知识体系设计中平衡好“宽”与“深”、“基础”与“前沿”等关系。科技小院模式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接触农村,砥砺志向,激发兴趣;“强基计划”“拔尖计划”“101计划”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推动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融合走向深入,方能更好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

开放合作要有“新视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农业问题超越国界,农业教育应树立全球视野。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校际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打造国际化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应鼓励涉农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参与国际农业标准规范研制,共同推动全球农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培育一粒粒种,滋养一株株苗,关乎国之根本。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师资能力,培育更多现代农业人才,才能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生态文明建设之卷、世界发展贡献之卷。助更多知农爱农人才圆梦希望的田野,农业教育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1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谋定而动促改革(金台潮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