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科技助力乡亲们挑稳“金扁担”(话说新农村)

晓 熠    2024-11-29 11:30:36    人民日报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关注广大农民的需求,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现代化。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提供了强劲动能,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技术观摩交流活动上,有技术人员利用一台半自动瓜类嫁接机,几秒钟就把两种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瓜苗茎秆精准嫁接到一起。这台嫁接机每小时能嫁接1200至1500个瓜苗,效率是人工嫁接的近5倍,成功率也比人工嫁接高出3个百分点。据介绍,这样一台满是“科技范儿”的机器已经在国内不少地方落地应用,农民反馈“容易学、上手快”。

农民的反馈着实让人欣喜。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小农户依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两头,我们要重视在高精尖的技术研究上争取更多新突破,不断取得新成果。与此同时,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更加有效转化、科技推广体系如何持续创新、技术到户率如何稳定提升等方面,也要实现更多新进展。原因在于,再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真正落地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拿粮食生产来说,有测算表明,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能够超过10%。因此,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我们都迫切需要提高技术到户率,让实验室里、试验田里的农业科研成果尽快在更加广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

应当看到的是,农民既是农业生产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参与者。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能不能得到农民认可,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在于它能不能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只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看到技术应用于产业带来的广阔前景,才能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愿意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手段,逐渐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科技”正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舞台越来越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关注广大农民的需求,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走到农民中间,充分研究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以及生产、生态、生活各环节对科技的需求,从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出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融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驶向汽车后市场蓝海(人民时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