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社区居民朱招娣的倡议和组织下,从2009年开始,浙江杭州市长庆街道十五家园每年11月都会举办活动,邀请街坊邻里一起吃顿饭。“第一年我记得只有三四桌。去年7桌,今年8桌。”朱招娣说,虽然15年来很多邻居陆续搬走了,但一打电话通知,他们都说要回来。“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6岁了,接到我电话的时候,一个劲地说‘要来,一定要来’。”
小巷人家的邻里情,是不少人心中的美好回忆。这样的小巷聚会,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显然不是一道道美食,而是美食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作为一种联结的纽带,小巷聚会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
时光如梭,有些邻居的子女买了房,把老人接走了,搬去其他地方居住。尽管如此,小巷聚会依然对大家颇具吸引力。已经搬走了也要回来,老人坐轮椅也要来参加,到底为啥?这背后,是邻里之间浓浓的人情味,以及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我们经常置身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之中。但比起“当了好几年的邻居,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人们往往更期待同一个小区的居民成为一个情感相系的社区共同体,对小区充满归属感与认同感。当邻居之间有更多交流交往,对小区充满感情,小区就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居住需求的空间,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有人认为,“有交往才有邻里,有参与才有幸福”,居民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社会互动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来塑造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网络,才能将社区凝聚成一个生活共同体。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小巷聚会不仅打开了家门,也让更多人敞开了“心门”,既促进了邻里互动,也激发了社区活力。更进一步说,拥有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每个人都是建设者和受益者。一个有人情味和凝聚力的小区,会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小巷聚会,邻里情慰人心》)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