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将人文关怀融入诊治全流程

白剑峰    2024-11-15 08:44:50    人民日报

一杯冬日养生茶饮,一张放了垫子的座椅,一个免费的充电插头……当人们走进医院,看到这样的服务细节,总会倍感温暖。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医学人文关怀是人文关怀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对患者的关怀、尊重为目标,体现着医学对生命的态度。作为患者,往往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医疗技术只能缓解躯体上的痛苦,而医学人文关怀却能缓解精神上的痛苦。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提升医学人文关怀,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看病不是修理机器,不能“见病不见人”。医生既要有一个科学脑,又要有一颗慈悲心。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面对患者,医务人员要主动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回应疑问和关切,不断改善治疗效果,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例如,被誉为“万婴之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在查房时,总要拉拉产妇的手,或者擦擦汗水、掖掖被角,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着深切的爱,传递着一种人文的力量。“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有很多暖心的“小动作”:冬天出诊,总是先把手搓热、把听诊器焐热,然后再去接触患者的身体;查房时,总是上前拉着患者的手拍一拍,有时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患者的额头试体温。医学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体现在医生对患者的悲悯和同情之上。如果没有对患者的关爱,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即便技术再精湛,也不会赢得患者的尊敬。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好医生。

提升医学人文关怀,需要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营造人文关怀就医环境。患者始终渴望得到悉心的照护和关怀。因此,医疗卫生机构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患者诊治全流程,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努力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配备方便患者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为老人、孕产妇、儿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就医便利。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特别注重为老幼残孕等重点人群做好服务。要通过科学管理分诊、优化安排出诊时间等,保证医患有较充分的沟通交流时间。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同时,要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支持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无论医疗技术如何发达,都无法替代人文关怀的价值。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必须要有人文情怀。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承医学优良传统,弘扬崇高职业精神,修医德、行仁术,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的期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5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能时代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