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

车 峰    2024-10-28 08:32:11    人民日报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文化建设。以文化传递主流价值、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温度、增强治理效能,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助力。

以文化人,培育公共精神。用文化赋能社区治理,对于提升居民道德水平、涵养文明新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制定居民“都认可、能理解、可践行”的社区公约,有利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浙江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提炼了以“风正、德善、家和、兴业、村安”为主要内容的村史村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5章20条的《栎桥村规民约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自治公约,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善用文化的力量,以文育人,成风化俗,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营造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

以文聚力,完善治理网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文化建设是重要抓手。通过在社区构建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拉近居民间的距离,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社区治理网络。比如,广东深圳市光明社区创立“聚光联盟——社区治理服务联合体”,汇集辖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商家、社会组织及社区团体等50余家,共同打造联盟服务阵地“聚光厅”,形成一系列文化场景,引领多元主体长效参与社区日常生活和管理。以文化为媒,整合多方资源,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就能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区。

以文铸魂,增强归属感。很多居民生在社区,长在社区,养老在社区,对社区有天然的感情。通过多种文化服务,增强居民内心对社区的情感依恋,有助于提升责任意识。比如,北京朝阳区安贞街道将安贞历史编纂成册,建设安贞历史陈列馆和安华路历史文化地标,让社区居民更好培育主人翁精神。用好各类文化资源,塑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居民凝聚力,携手共建美好社区。

社区的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将文化要素与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刚性约束相结合,能够活化社区治理手段,提高社区居民对相关规则、举措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进而提升治理效能。比如,内蒙古包头市安居社区将网络普法融入基层治理,以普法讲座、普法快板、社区网格群普法等形式,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加强相关领域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法律法规入脑入心,促进管理举措取得实效。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新征程上,寓文化于治理之中,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必将更好夯实国家治理根基。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问需于民与问计于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