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老戏台”唱出“新花样”

向子丰    2024-10-28 08:27:12    人民日报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元素,蕴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彰显出城市独具特色的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城市风貌呈现趋同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历史遗存保护不力;另一方面,迅速建起的高楼大厦、商业街区大同小异。当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文化传承,但有些地方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设计规划趋同化的做法值得商榷。跟风修建的网红打卡点、特色风情街,不但人文味儿不足,还出现了拆掉真古迹、修建假古迹的现象。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为何舍弃旧有遗存、不惜花钱新建?一些人没有看到旧建筑的历史价值,认为老房子、老物件不适用现代生活,“立新”只能“弃旧”。实际上,只要开动脑筋,新旧不但不冲突,还可能相得益彰。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棵百年老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不但没有被忽视,还成了被珍视的“金字招牌”。以老树为主题开办咖啡馆,吸引游客到此纳凉、聚会、拍照,街区因老树的生生不息而充满意趣。

同样,高楼大厦与亭台楼阁并不违和,那些承载丰富记忆的老建筑完全可以通过活化利用,成为现代城市见证历史、承载文化的人文风景。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保留古代城市里坊格局,并积极推动“非遗+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新产业发展;河南郑州市华山路将荒废的工业老厂区改造成“文创+科创”特色街区……比起推翻重来、整齐划一,不妨因地制宜、修旧如旧,让历史遗存融入现代生活,让城市更新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拓展现代功能,为市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

城市历史文化的“老戏台”,可以唱出“新花样”,期待城市建设者展现智慧,用好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特色。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问需于民与问计于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