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赏绿”到“享绿”

赵 兵    2024-10-21 08:41:47    人民日报

在城市更新中,城市生态建设越发精致美丽,给市民带来的感受也越发美好。一系列变化背后折射的是城市建设思路的转变。

过去,在公园里常见的“禁止踩踏草坪”“禁止坐卧”“禁止嬉戏”等“禁”字招牌,无形中给到公园游玩的市民游客增加了心理压力。而今,有的公园开放了草坪,欢迎人们前来野餐、扎帐篷;有的公园拆掉了围栏篱笆,欢迎市民走进花丛林间;有的公园开放时间延长……草坪上多了追逐打闹的孩子,林下小溪边多了惬意享受自然的游客,欢声笑语间,人们从远远观赏,变为身在其中,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

城市绿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市民游客是好事,但开放并非放任,管与放之间显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显现一座城市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方面,开放城市绿地,要避免大树进城、高价造景等耗资大、需“娇养”的形象工程。选择植物种类、规划布局设计,都需更接地气,更讲成效,更注重以人为本。另一方面,绿地管护也势必更加精细。既要让人充分享受绿地带来的好处,也要保证绿地健康生长。如何做好维护,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市民和游客也有义务爱护绿地,保持环境整洁,做绿地共同的守护者。

期待着更多城市能够不断提升建设和治理精细化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地规划、设计、建设绿地,让城市居民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1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家一起动起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