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行走中国 感知中国

宦 翔    2024-10-16 08:43:07    人民日报

“直到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才发现,之前听到的、读到的和亲眼见到的大有不同。”在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开幕式“媒体使者”讲故事环节,曾经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埃及中东通讯社执行主编、编委、内阁新闻部主任艾曼·卡迪的发言,引发现场许多外国媒体代表的共鸣。谈起中国印象,外媒代表说得最多的就是“百闻不如一见”。他们纷纷表示,只有来到中国,行走中国,看到中国,才能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走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感受;在现场,就会有扑面而来的发现。论坛前夕,近百名外媒代表分4路赴重庆各区县进行实地采访。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蕴藏着丰富的新闻选题,外媒代表成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讲述者。

这是中国发展欣欣向荣的故事。从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到长城汽车永川生产基地,从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到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外媒代表眼中的中国,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故事。在大足石刻了解石刻修复的历史意义、修复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张飞庙观赏戏剧表演与中国拓片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现代化的中药产业集团公司品尝药茶,体验艾灸、推拿、刮痧等中医传统文化……行进式报道里有浓浓的文化味儿,成为外界感知中华文化的窗口。

这是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的故事。在武隆天生三桥景区,穿梭在雄奇险峻的天生石桥间,领略世界自然遗产风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三峡竹博园,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令外媒代表惊喜不已,“希望有更多的外国人能来这里,看看中国人民如何成功地保护这片土地。相信他们都会爱上这里。”

行走中国之旅,是发现之旅,也是思考之旅。这些外媒代表有的是第一次来中国,有的是时隔多年重返中国。从“初识”到“再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印度尼西亚网络媒体协会国际事务副主席、新闻制作人约菲迪·库尼亚万表示:“我亲眼看到和感受到的加深了我的看法——中国正走在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拉美记联秘书长纳尔逊·德尔·卡斯蒂略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是人类进步事业的推动者”。阿根廷《关键中国》节目记者、出品人西尔瓦娜·劳拉·雷迪沃说:“我将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6日   第 1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育人育心,增强思政引领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