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善用新技术 推动微创新

王沛容    2024-09-10 09:25:41    人民日报

从人力到AI,陪诊行业的这一新变化,是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也体现出我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不懈努力

 

给出就诊建议、帮助完成挂号,还能告知排队情况、提供图像导航……最近,65岁的李阿姨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医院上线的“AI(人工智能)陪诊师”,为她提供了便捷服务。

在就诊全流程中,患者可通过对话界面随时提问,有语音和文字两种选择。即便表达不够精准、完整,“AI陪诊师”也能识别出患者的合理意图,给出相关建议,主动提示下一步操作。一部手机在手,患者就有了一个互动性很强的“陪诊师”,就医体验大为改善。

近年来,陪诊行业应运而生,为患者提供各方面帮助和辅助服务,也在情感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陪伴。“AI陪诊师”的出现,是社会需求驱动的结果,也是技术进步使然。

相比雇一个人陪诊,“AI陪诊师”也能提供全流程的陪诊服务,还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AI陪诊”能够更精准匹配患者需求,提供私人定制式的就诊规划方案。从智慧导诊、预约挂号、院内导航,到报告查询、复诊续方等,不少医疗机构推出的“AI陪诊”把相关高频服务整合进来,实现了功能一体化。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初步调查显示,全流程闭环智能陪诊新场景可缩短患者约20%的就诊时间。

除了传统的陪诊服务,AI应用在优化就医流程方面,也展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AI智慧门诊”涵盖智能加号、智能候诊室等多个功能。患者挂号遇到“满诊”可线上申请加号,AI会评估病情发放加号资格。患者挂号后,“医生数字人”会先与患者交流症状、病程以及此前的检查报告等,为面诊做准备。陪伴之外、引导之余,为医患沟通创造更大空间,彰显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巨大潜力。

从人力到AI,陪诊行业的这一新变化,是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也体现出我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不懈努力。患者雇人陪诊,一般是因为自身年龄大、不熟悉就诊流程、儿女不在身边等因素。医疗机构推出“AI陪诊”服务,体现了推进医务工作创新的努力,彰显了更强的主动服务意识,也有助于减少患者额外负担。

也应看到,当前陪诊行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AI陪诊”更是部分医疗机构自发的服务改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陪诊方式无论怎么变化,都应当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就诊信息和流程服务,二是咨询、陪伴等互动交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不弃微末,持续优化使用体验,加强个人信息等权益保护,才能让“AI陪诊”走在正确发展轨道上,不断推动就医体验改善。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是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推动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妨多尝试探索“AI陪诊”这样的微创新。善用新技术破解民生难题、服务日常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力破“繁琐哲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