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文博场馆,搭建大学生文化生活新平台

2024-08-06 23:48:11    光明日报

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加持下,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场馆凭借创新的表达方式和互动体验,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多个,吸引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国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675.7万人次,同比增加314%,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到博物馆去,已成为年轻人社交休闲、乐享文化的新选择,文博场馆也因大学生追捧而焕发新活力。

读懂大学生“文博热”的深层逻辑

流行文化的兴起及青年现象的产生,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也与个体观念转变及技术迭代升级密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青年“文博热”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文博热”满足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新追求。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盈,越来越多青年开始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满足。文博场馆作为一个展示历史、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回应了青年对知识、美学和思想的探索需求。第二,“文博热”延展了新型多样化社交场所。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青年社交理念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圈层文化的快速发展,使青年爱好日趋分众化、细分化。文博场馆类型众多且展品丰富,为广大青年寻找相同爱好的人群提供了文化社交场景。展馆举办的各种讲座、工作坊和线上分享互动,拓展了青年社交的选择范围。第三,“文博热”带来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新体验。2022年,青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95%以上,网络深刻改变着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更多展馆寻求让艺术品“活”起来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AR、VR等数字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务项目,为青年提供了全新体验。第四,“文博热”提供了释放内心焦虑的新渠道。当前,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面临着诸多压力,与看演出、去娱乐场所等相比,文博场馆环境比较安静,且文化氛围浓郁,置身其中很容易使人静下来、沉下来,通过观看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展品,可将日常积累的负面情绪释放,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

认识大学生“文博热”的重要价值

显著增强文化自信。《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总量为513.4亿次,是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66倍,相关内容累计开播11.6万场,同比增长60%。这些数据显示了青年对博物馆内容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显著拉动文旅产业发展。青年是新型消费的主力军,随着“文博热”的兴起,相关的文创产品、展览活动等成为大学生新的消费热点。调查显示,90后群体中近八成购买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美团平台显示,2024年7月前两周展览馆门票预订单量环比增幅超过15倍,大学生参观各类文化展览的高度热情,拉动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推动文博场馆上新创新。随着参展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对各类展览内容、服务质量和数字化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在促进硬件设施更新与升级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出新颖的展览和互动体验,助推了文博场馆高质量发展。

有效更新大学生知识结构。文博场馆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知识学习平台,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文博场馆为观众充分阐释文物背景和艺术价值,实现了让书本知识“活”起来、让历史场景“立”起来的目的,在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视大学生“文博热”带来的新挑战

大学生“文博热”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博物馆有效供给不足。2023年,全国博物馆备案数6833家,虽然新增268家,但面对激增的参观需求,整体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不少知名展馆“一票难求”现象经常出现,而很多中小型展馆却因资源匮乏缺乏活力,供需之间的差距明显。

博物馆服务管理水平不强。部分文化展馆由于缺少应对大流量游客的预案,在讲解服务、秩序维持、配套措施、活动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学生观众的高品质要求,影响了参观体验。

展馆功能发挥不充分。文化馆、博物馆除了保护、展出藏品之外,还承载着教育与研究的内在功能。当前,个别展馆片面追求展览人气和热度,忽视了对文物本身的学术研究,缺少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深度阐释,使得展馆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较为单一。

部分大学生观展者素养不高。目前,言行失范、只为“打卡拍照发圈”等现象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些观展者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以高水准文博展览吸引青年观众

为促进文博行业健康发展,提升青年学生的观展体验,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改进服务:

完善政策,促进文博事业体系化发展。文博参观热,得益于党和国家及各部门、各地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支持。实现文博事业长远发展,仍需政策精准发力。应进一步推进文博场馆改革发展,构建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新格局。要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建立评价体系,引导鼓励文博场馆针对大学生特点进行实践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要坚持精品意识,积极培育文博产业,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

优化服务,推动文博场馆环境与服务提档升级。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加大馆内环境改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青年元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优质空间。要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群体细分,善于用“青言青语”以及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大学生文博参观的满意度。要创新发展思路,除常规展览外,可以开拓主题互动工作坊、学术讲座、展演、夜游等形式,积极拓展文博IP与盲盒、美妆、餐饮、游戏等“跨界”合作,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青年生活。要积极推动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持续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为大学生群体增加线上供给,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展览体验。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扩充专业、规范的讲解队伍,增强讲解的历史纵深感、青春时代感、内容趣味性。

提升价值,强化文博场馆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文博热”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文博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业者应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加大对展品的内在价值、历史背景等的深度挖掘与阐释,厘清文博场馆在文化消费上的边界,担当起珍贵文化遗产内涵的传播者和培育者职责。

做好引领,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文博场馆要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坚守文博场所特质之间找准平衡点,大学生须加强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尊重文物、文明参观,怀揣求知之心,感知文化之美。

作者:郭元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和音)
下一篇:把中国体育故事“讲”给世界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