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加强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024-08-06 19:48:11    光明日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其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是夯实黄河流域生态本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自然保护区,后又涌现出多种兼具保护和利用的功能区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此后,黄河流域各省区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要求,纷纷出台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国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自然保护地科学划分为三类,其中居主体地位的是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起补充作用的是数量众多的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等。

目前,黄河流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在推进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强化统筹协调和系统治理,将相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在国务院最新批复的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中把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立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各地在自然保护地的依法治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青海、四川、山东等地分别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相关管理条例,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实践进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有2个涉及黄河流域,即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此外还有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和若尔盖、六盘山、贺兰山等近20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近年来,各地科学开展对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的综合评价和调整归类工作,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在生态保护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已退出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共46.3万亩,累计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完成互花米草治理13.56万亩,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作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空间的重要举措,坚持“以水定绿”的原则,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管理运营,充分发挥着涵养水源、守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

未来,要稳步推进黄河流域国家公园建设,坚持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特征,优化央地之间、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合理划分财权、事权,规范和促进特许经营,统筹园区生态保护和周边社区共同发展。做好自然保护地分级分类施策,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提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水平、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作者:林震(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和音)
下一篇:把中国体育故事“讲”给世界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