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钟鼓楼周边地区环境整治效果明显,中轴线上再现钟鼓楼崭新风貌;从“北京人”发源地,到北京“建城之源”,再到北京“建都之始”,周口店、琉璃河、金中都3座遗址公园建设将全面启动;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所落户的三山五园腹地——畅春园西花园旧址今年已正式开放,并设立“海淀历史文化展”和“沉浸式数字展”两个基本展览……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集聚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人文精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这为北京持续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协调系统建设新时代古都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北京至今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都文化积淀厚重。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国,建都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镇,其遗址至今尚存,被认为是“北京城之源”。发端于西周燕都蓟城的北京城,是联结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踞北扼南,随后凭借地缘优势发展成为北方边疆大城,并逐渐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金迁都于燕京,即金中都,以《周礼·考工记》为法则,形成了宫城位置居中的城市格局,实现了从“城”到“都”的华丽转身。蒙古攻占金中都后,先后将北京改名为燕京、中都、大都,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北京古都的灿烂文化篇章由此谱写。
整体而言,北京古都文化的主体部分集中体现为建都以来的文化成就,主要指北京在辽、金、元、明、清时期,作为区域和国家重要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或对外交往中枢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制度、器物和理念在内的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北京共有世界文化遗产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57处、历史建筑1056处(栋)、历史文化街区49片、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5处、古树名木41865棵。北京古都文化遗产遍布京城,一砖一瓦、一个胡同甚至一处地名中都流淌着古都文化的血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艺术馆点缀其中,将首都塑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北京古都文化有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赋予了北京古都文化至正庄严、雍容博大的独特魅力,形成了首都文化的源流与根脉,为当前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深厚底蕴和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持续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全域保护行动,“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比如,琉璃河考古遗址是古都悠久历史的明证,中轴线构成了古都的文化精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持续发展“一线三带”,即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内涵和精髓也多集聚于此。随着一大批遗址公园、文化公园、博物馆、剧院的建设,一些古建筑、古遗址的修缮,各种文化节、展览、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以及众多文创园区的创设,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3个文化带周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被珍视和“唤醒”,逐步成为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目的地,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发展古都文化是老话题,也是新的时代命题。更好把握古都文化的历史精髓和时代价值,就应当坚持守正创新,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视野推动古都文化发展与传承,助力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首都力量。其中,传承是基础,要树立修缮保护新典范,推动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修缮,提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水平,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是关键,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都文化更有活力和生机,让历史与现代交织,让文化与科技交融,讲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新故事,更加凸显古都文化时代价值,将古都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优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契机,在推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始终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积极保护好古都文化遗产,用心传承历史文脉,以文养城,让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陈红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