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校园霸凌成了部分短视频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这些短视频让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接受。以短视频的方式揭示校园暴力没有问题,但将校园暴力娱乐化就完全错了。这不是向霸凌者宣战,而是在用暴力内容博眼球。
校园霸凌社会关注度高,新闻报道不少,起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把不同的极端事件放在同一个视频中,设置反转情节,配上音乐和文字,很容易吸引受众。但将校园暴力拍成娱乐化的视频,玩霸凌梗,无疑是一种毒流量。校园霸凌是很多人心中永远的伤疤,拿别人的痛苦开玩笑,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是对被霸凌者的二次伤害。此类视频有流量,其他博主很容易跟风;一些未成年人辨别力不够,可能将霸凌行为理解成小打小闹和恶作剧,甚至下意识地模仿,对他人实施霸凌。网络空间充斥这些乌烟瘴气的内容,也可能消解线下打击校园霸凌的努力。
对霸凌娱乐化,平台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成为帮凶。霸凌类短视频在网上大行其道,没有平台的算法加持根本不可能做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指出,“校园暴力梗”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明确,要重点整治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将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网络平台应该常态化清理违规账号,别总是松一阵紧一阵。
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都不容娱乐化霸凌的视频出没。用霸凌题材消费他人,这样的流量必须归零。(孟雅檀)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