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城迎来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据统计,7月30日0时至23时,全市平均降水量98.1毫米,为暴雨量级;城区平均108.4毫米,达到大暴雨量级。从预报来看,由于高空槽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在其影响下,京城接下来仍会出现雷阵雨天气。
从现实观感来说,这场“最强降雨”与传统印象中的疾风骤雨不同,下下停停、时大时小,但绵绵不绝、影响甚广。特别是叠加了早晚高峰的因素,市民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本市大中型水库均未超汛限水位,城市运行基本平稳。对于一座超级大城市而言,这份安全感来之不易。“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秉持这样的思想自觉,交管部门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加派警力应对突发情况;地铁早晚高峰加开临客,为乘客发放一次性雨衣14万余件;社区人员加强巡逻,积极处理严重积水、树枝折断等问题……在我们所见所想或是看不到也想不到的环节,职能部门都在日夜坚守“超长待机”,他们真的辛苦了。
一场大考平安通过,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从气候特点来看,北京夏季本就多雨,在全球变暖等影响下,极端天气频发,强降雨不再罕见,山洪、内涝等伴生风险不容小觑。每逢“七下八上”,本市都严阵以待。特别是近些年,相关部门举一反三、未雨绸缪,建立了一整套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机制,监测、预报、预警、响应、处置等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闭环,气象、应急、水务、规自等部门密切联动、力保平安。事实一再证明,有备才能无患,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面对接下来随时而至的挑战,越是想方设法准备万全,越可能确保应战时万无一失。
强降雨切实影响着每个人,反过来,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筑牢防线。要看到,北京市域广阔、地势起伏,不同区域、不同时段雨量大小肯定有明显差别,市民对实时雨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科学的预警体系之下,要不要发布或取消预警、发布什么级别的预警、采取怎样的应急方案,都有一套客观标准。由此,理性看待预报预警,尤须摒弃动辄质疑、麻痹大意的心态,根据官方提示稳妥行动。
做好汛期工作,重在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一则,汛期的风险点往往是设施脆弱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排涝系统全面升级改造,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才能筑牢城市安全屏障。二则,北京本就是极度缺水的城市,在确保不发生灾害的基础上,还当尽可能把水留住。从历年经验来看,通过精准调度、积极谋划,汛期之后往往能水库丰盈、地下水回升。可见,每次度汛,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检验。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短板补在经常,坚持标本兼治、坚持“蓄”“排”结合,城市就更有可能高分通过大考。
防汛抗洪是一场遭遇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从汛期之中积累经验、优化方案,我们定能构筑起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胡宇齐)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