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何必让孩子“强行吃苦”

2024-07-23 12:44:32    广州日报

现实中,吃苦教育表现不少。有媒体调查,体验农村生活、野外拓展训练、暑期打工、家庭劳动等,都是当前流行的吃苦教育。总结这些方式,不外乎两个特征:一种是“一般苦”,主要是物质层面的苦难训练“劳其筋骨”;另一种则是“高级苦”,偏向于精神层面的挫折打击“苦其心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甚至学校,是乐于让孩子吃苦的。原因很简单,惩罚和锻炼。曾有媒体报道,“爸爸带厌学男孩去工地搬钢筋”“抱怨读书苦被妈妈罚泔水桶捡面条”……这类父母将吃苦视作惩罚手段,以此告诫孩子“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督促孩子听话懂事。还有一类家长基于自己或是社会的经验,相信“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偶尔“人工降雨”,磨炼孩子的意志和韧性。正如电影中的父亲,以自己的成功经历为模板,刻意为孩子制造苦难,促使他走向成功。

然而,我们对吃苦教育最大的误解,或许正是夸大了吃苦的正面效果,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

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成了不少人崇尚吃苦教育的理论依据。抛开其具体的、适用的场合而言,一个吃过苦的人一定成功,这实际上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仅以成功案例去反推“一个人成功是因为吃了足够多的苦”,并不科学严谨,也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

吃苦教育还有可能引发“反噬”。比如,降低“配得感”。很多父母混淆了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片面认为给孩子苦吃,就能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但事实上,刻意为之的苦会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再如,产生负面行为。有学者指出,吃苦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从小受苦的人一旦得势之后,更容易产生放纵、奢欲等行为。

教育是为了让人在爱和陪伴中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把“吃苦”视为捷径,强行吃苦、没苦硬吃,大可不必。(庹亚男)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谱写国际发展合作的新篇章
下一篇:多管齐下推进农业现代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