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数量众多,如同一个个“微细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艺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构成。相对于大型博物馆来说,中小博物馆规模中等或较小,馆藏数量、展览面积、人员和技术力量相对有限,但具有小巧灵活、与属地连接紧密、展览主题多样等优势。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中小博物馆在公众教育、文博研究、属地文化传承等方面均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建立健全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应充分激活这些“微细胞”的活力,进一步盘活基层资源、缓解博物馆发展不均衡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统筹考虑博物馆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积极推进博物馆体系均衡发展,丰富中小博物馆展陈设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助力展览品牌打造,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中小博物馆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中小博物馆应围绕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展览策划,创新叙述思路,探索成为地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广大公众提供层次多样的文化服务供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独特的、大众化的策展视角,有效传播展览理念,展现所在地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例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蜀汉皇帝刘备为主,保存了大量与三国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近年来,武侯祠博物馆除了通过一系列展览呈现蜀文化特色,还定期举办“三国文化”讲座、历史剧表演和青少年教育活动,例如举办《义薄云天——关公主题精品文物展》,传达了“忠义”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地域的演绎与传承,起到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作用。
中小博物馆不仅应该在展示和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应该通过馆藏研究充分挖掘馆藏文物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当前,馆藏研究往往是中小博物馆的短板。中小博物馆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应发挥自身在较小社区、行业或某种独特文化中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其他机构、院校的合作、整合,增强科研力量。比如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近年来联合浙江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开展课题合作,加强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研究。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学术界提供宝贵资料,也可以通过展览和出版物等传播渠道,增加社会公众对相关领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小博物馆可以进一步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运营机制。例如,针对中小博物馆馆藏资源有限的问题,可以借助多种力量丰富博物馆馆藏,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发动社会力量通过集资购藏、捐献、长期借展等多种方式丰富馆藏。通过与其他艺术机构、收藏家、其他博物馆的资源整合,并以联合展览、借展等形式,丰富展览项目的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多样化的内容。地市级以上博物馆通过总分馆制、点对点帮扶等方式,推动藏品、展览、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动共享,提升中小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水平。在展出方式上,中小博物馆因规模不大、机构精简,可以更灵活多样地探索具有实验性质的展览方式和教育手段,避免出现“千馆一面”。进一步完善中小博物馆文博、策展、艺术史等多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搭建小而精的研究团队,更有针对性地以博物馆资源为基础开展研究,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社会。此外,中小博物馆还可以多注重与社区的合作,通过举办社区讲座、文化节和艺术工作坊,与社区居民建立紧密联系,增强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鼓励居民参与到策展、藏品收集、口述史整理中,让居民也成为博物馆的建设者。
总的来说,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将促进中小博物馆在传承文化、教育公众、服务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一个个“微细胞”的健康成长,必将汇聚为推动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文化强国的强大动能。
(作者:章锐,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