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筑牢数据安全堤坝

李 媛    2024-07-18 09:17:46    人民日报

明确“以高水平数据安全保障高质量数据发展”,提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前不久,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当前,许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域都与数字技术相关,数据已是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如何既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又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离不开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由于数据自身具有无形性、难以追溯等特点,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环节都需要关注其潜在风险。如今,我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初步搭建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体系,设置了数据安全的基本底线。着眼未来,以制度护航数据安全,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治理模式,紧盯数据全生命周期,补齐数据要素协同治理制度短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应进一步压实企业的数据治理责任。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在维护数据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拥有海量数据的平台企业,亟待增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安全意识,制定并执行安全策略,有效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同时,人为因素可能成为安全漏洞,也是难以控制的变量。比如,有的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不足,操作不符合规范,会带来数据安全风险。要强化企业内部合规管理,加强员工培训。此外,各类网络设备的生产者也应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把网络和数据安全作为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的红线。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升级,都应以安全为前提。安全之“根”扎得牢,数字经济才能枝繁叶茂。

当然,注重数据安全不意味着要把数据管死。数据本身具有流动性,要在不断联通、交互中实现自身价值;有宽松的创新环境和严格的底线守护,数字经济才能稳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实践中,必须尊重和把握数据治理的基本规律,既维护好数据安全,也为创新发展留足空间。

众力并则万钧举。维护数据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必能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法学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懂5.0%背后的“效”与“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