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反哺家乡是最好的“学有所成”

2024-07-17 11:05:06    北京日报

“忙不完,根本忙不完。”时值暑假,不少大学生回到老家,结果成了一刻不得闲的“红人”——有的帮村里老人改话费套餐、调手机字号,有的埋头维修小家电、回答育种事宜,还有的发挥艺术专业特长为村里打造手绘彩虹墙。

青春洋溢的忙碌身影,让宁静的乡村顿时热闹起来。其实,这只是年轻人用知识反哺家乡的一个瞬间。这些年,不只是大学生,也不止于寒暑假,越来越多的游子怀着一份眷念,在学习知识、拓展眼界后,选择回到故土发光发热。他们当村官、开书店、卖特产,开发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特色农业,为乡村生活打开更多年轻样态。伴随这群年轻人的脚步,不仅村里的老人们离现代生活更近了,新技术新思维也迅速来到田间地头。他们敢尝试、敢创新、敢行动,用青春的眼光与活力,加速着新业态、新模式在大江南北涌动。

学有所成、反哺家乡,中国人自古便有深厚的乡土情结。当自己习以为常的操作被赞为“独门绝技”,当自己的举手之劳解决了长辈的“老大难”问题,当被夸“书没白读”,其中除了潺潺情感的流动,无形之中也传递出一个信号——乡村呼唤这样的“年轻态”。无论是大学生“兼职”育苗师教授种植知识,还是手把手复原老人的旧日黑白时光,无论是进军直播带货领域,还是开发休闲旅游产业……只要有心,总能找到自身兴趣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让所学所知释放最大发展能量。俯下身、沉下心来一件件事做好,就能走进乡土中国深处,与家乡共同成长。

学得文武艺,不忘桑梓情。归乡的年轻人,是一笔宝贵资源,值得倍加珍惜。激发并保护这份热情,除了依赖个体的情怀,也离不开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必须看到,今天的年轻人有冲劲但有时也缺耐心,有知识但有时也缺经验。一些大学生长年在外求学工作,对家乡很可能熟悉又陌生,“归乡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

帮扶无拘大小,短期如社会实践、假期调研等,对接乡村大可以多提供样本,前期做好村民沟通工作,提高调研效率等;长期如回乡创业,当地理应在人才引进、福利待遇、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出实招好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仅给予他们充分的社会认可,还给出实打实的政策利好,才能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开。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尽情释放光与热,青春将绽放最美的模样,乡村也将更加生机勃勃。(田闻之)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喜迎夏粮丰收,共筑粮食安全基石
下一篇: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