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用“双向衔接”助孩子迈好关键一步

2024-07-16 13:28:38    光明日报

当前,幼升小招生入学工作已经结束。这段时间以来,一些家长反映,他们在不少育儿群里都收到了“幼小衔接”的广告,比如“紧扣一年级知识点,轻松入学”“轻松习得2000+汉字”等。记者发现,在这些暑期幼小衔接班中,所学项目覆盖了数学、拼音、识字、书写等小学一年级的主要知识点,有的还配有学科综合测试。

幼小衔接有没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而重要的一步。问题不是要不要幼小衔接,而在于衔接什么?从市场上的各类幼小衔接班来看,大多数都聚焦于知识学习,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为此,有些机构不断渲染起跑线焦虑,向家长传递“不提前学习会被别的孩子甩下”的观念,以此诱导家长给孩子报班。

“幼小衔接早准备,开学压力少一半”“一年级老师已经不读题了,你敢让孩子裸奔入学吗?”各类社交、直播平台上充斥着这类机构的营销广告,很多家长因此“入圈”。与此同时,如果小学不坚持零起点教学,或者考虑到多数学生已经在幼小衔接班提前学了一年级内容而加快教学进度,那么,那些没有提前学的学生,一开始必然会感受到跟不上带来的压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培训机构此前进行的营销广告。当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被恶意破坏,也就很难指望家长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培训机构的狂轰滥炸中保持理性和淡定。

那么,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衔接什么?如何开展科学的幼小衔接,营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让家长免于焦虑,帮助孩子顺利迈好关键的这一步?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开始了。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任务的变化,环境变化、身份转化都将导致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科学的幼小衔接,是给孩子做升入小学的准备。这种准备应是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的衔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带领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经验表明,大量的“提前学”,所带来的学习优势是很短暂的。而且,不科学的幼小衔接,还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过早拔高意味着重复性学习,当孩子把一年级的东西提前学了,课堂上就可能认为自己都已经会了,而不好好听讲。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那些没有提前学过一年级课本知识的学生,上课时,反倒愿意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倾听能力、任务意识、学习品质也普遍优于那些提前学的孩子。

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关键在于形成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双向奔赴的局面。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比如,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小学要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这些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能落实到位,无疑将纾解家长的焦虑,即便面对营销陷阱,也能从容淡定。但现实往往不尽如此,不少家长的焦虑与“两难”从新闻中便可感受到。

对此,幼儿园既要坚决摒弃小学化,要有“送一程,再送一程”的意识,参照小学学段的教育内容及特点,采取适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协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也要有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的责任感,承担起幼小衔接的教育责任。要落实“零起点”教学,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划。要尊重小学低段儿童的学习特点,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合理设计小学低段课程,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学习设计,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李一陵)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录取通知书的“面子”与“里子”
下一篇: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