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外国游客视频缘何走红中国

2024-07-10 13:21:33    光明日报

近来,“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短视频不仅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成为流量密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也拥有大量观众。“China Travel”的视频长度适中,内容轻松有趣,完美填补了碎片化时间,这是它们在中国网友中走红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外国游客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走红,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层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戏剧效果。文化冲击理论认为,人们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往往会经历蜜月期的兴奋和好奇、挫折期的困惑和不适、调整期的适应和理解以及适应期的完全融入和自在。外国游客初到中国,常常符合蜜月期的特征: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但不甚了解,常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解读,做出兴奋的表情与行为……这些特征吸引了不少中国观众。

面对陌生的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经济与文化差异常常引发外国游客的惊讶和赞叹。比如,有一位不会中文的英国视频博主带着女友,计划在不找导游的情况下用4周时间深度游中国。他们在体验到移动支付和网约车的便捷后,对“万物互联”的“中式生活”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也有许多外国游客展现出幽默和自嘲的态度,让中国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趣味。

第二层是文化反观与再认识。文化镜像理论指出,文化可以通过他者的视角反映和理解自己。中国观众观看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反应和解读,实际上是在通过他者的镜头看自己。这种过程让中国观众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外国游客的视频,我们看到了自身文化如何被欣赏和赞美。当老外惊叹于中国的古建筑、传统节庆或地方美食时,中国观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油然而生。

这些视频还让中国观众注意到现代性对文化的影响,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性之间寻找平衡,以及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外国游客的视频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中国观众不仅看到了外面的观点,也反观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外部视角的引入促使我们深刻思考、重新认识进而更加珍惜自己独特而多样的文化遗产。

第三层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China Travel”的兴起,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过去,中国人初到欧美会惊讶于当地的高楼大厦、先进设施,如今情况已对调。有一位欧美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打卡中国一家知名连锁商场的经历,称其不仅装修好、购物消费极为便利,而且公共安全性也能得到极大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文化也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趋于包容与开放。

在“China Travel”视频中,山川秀美、美食丰富、高铁快捷等景象频频出现,这些视频走向全球,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赢得了中外网友共同的关注。外国游客系列视频在中国走红,其中更深层的逻辑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让国人有底气去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理解和欣赏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与自己。

作者:郑 雷 崔保国(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放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
下一篇: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