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警惕“幼小衔接”的无效抢跑动作

2024-07-10 13:06:12    中国青年报

“紧扣一年级知识点,轻松入学”“轻松习得2000+汉字”……据央视新闻报道,随着幼升小招生入学工作结束,一些家长反映,在不少育儿群里,他们都收到了幼小衔接班的广告。而为了推销幼小衔接班,有机构不惜歪曲事实制造焦虑,声称“一年级老师已经不读题了,你敢让孩子‘裸奔’入学吗?”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孩子幼升小,不抢跑就落后了吗?

近些年,“幼小衔接”一词频繁出现在家长们的视野里,让不少家长有了“紧迫感”。但事实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过渡与成长,而非“超预期的拔高”。

即便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身份转变,也要科学有效地做好衔接工作,按照教育规律推进,而非在焦虑情绪驱动下一味让孩子抢跑。对孩子而言,如此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

以数学的学习为例,有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知识体系架构的,给孩子过度拔高,可能会造成“夹生饭”效果。显然,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孩子本身而言,这样的结果都是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在小学零起点教学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警惕“幼小衔接”阶段的无效抢跑动作。

在这一方面,教育部早有相应部署。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可见,“幼小衔接”阶段的抢跑动作不仅与学校整体性的教学规律不符,也与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不符。

那么,家长为何会出现这种焦虑情绪呢?从报道可以看到,家长之所以陷入内卷思维,除了本身对这个阶段的科学认知不足之外,也与一些机构的过度宣传有关。现实生活中,基于利益驱动,一些机构为了“获客”,就在营销话术上大做文章。比如,在有些购物网站上,“暑期幼小衔接冲刺必备——9周领跑一年级”“幼小衔接倒计时99天”等营销口号就刺激着家长的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有家长表示:“因为好多家长都在报,给自己买个心安吧。”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本质上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处境。家长不能为了自己心安,就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但凡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估计也会“自我劝退”一下。

短期内的知识储备与孩子美好的童年、健康地成长与认知塑造相比,孰轻孰重,不用多说。当然,在类似现象中,也不必过多苛责家长,而是要找准源头,并呼吁监管部门积极介入,依法规范类似乱象,以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借助各类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大相关常识的科普力度,帮助家长厘清营销话术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区别。

总而言之,真正的幼小衔接,是心理、习惯和能力等多层面的准备,而非硬性灌输知识性内容。避免让混乱的“幼小衔接”安排打乱孩子正常的成长节奏,才能真正跑好教育这场马拉松。这个常识,值得一再重申。(苏士仪)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放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
下一篇:让“黄谣”不再有市场 无辜者才能不被中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