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坚定不移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2024-07-09 23:10:24    光明日报

统筹资金、人才、交通等多种发展要素,是实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协作共赢的新路子,很多地方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效。在青海,西宁海东都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正在各领域铺开,两地中小学教师开展同频培训、异地交流、跟岗锻炼;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开工建设,一条纵跨青、甘、川的坦途即将建成,河湟谷地城市群的建设将为西宁、海东及周边城市的居民带来便利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海西州率先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海南州、黄南州在社会治理、平安边界、区域合作领域创建了独特的合作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是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面向未来,必须统筹相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省域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战略思维、协调思维和创新思维。城区、农区、牧区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突出,是青海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产业、交通、生态、教育等为路径,构建起“城”“农”“牧”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将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内生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看到,“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浙江全省高水平推进“山海协作”工程,从基础设施先行、教育培训并进、产业合作互补、科技特派入乡等多个领域着手,推动了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探索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举措,这些都可作为可资借鉴的经验。

“小河有水大河满”,共谋区域一体化是区域联动发展、以强带弱、相得益彰、走向竞合的有效手段。以西宁大都市区带动海东等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持续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要奏响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通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双城”协奏曲。走向区域竞合,是借力发展、突破瓶颈和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城市发展不应再走“单打独斗”的老路子,而是应通过一体化形成共生共存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一体化实施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要素流动是否顺畅。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交通先行、让生态筑本、让人才流动、让市场引路、让城乡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联通体系、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一体化的教育人才支撑体系、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以及一体化的城乡联动发展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内在逻辑的耦合性,两者都离不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产业创新有序协同。青海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打造,同样需要立足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谋划产业创新转型。着力在高原特有资源禀赋上下功夫,优化新质生产力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大数据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中的布局,对标“强、大、优、精、专”的发展方向。增强与发达地区科技合作的开放性、协同性与联动性。生态优势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青海在绿色能源开发、绿色算力、绿色供应链、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方面都拥有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未来应着力通过科学布局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协调。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不仅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数据上,也体现在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辩证法。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更是中华神话的源头、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青海要兼顾发展与保护,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不断丰富和践行新青海精神,以人文经济为理念指引,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倪 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下一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