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业现代化须向“新”而行

津 声    2024-07-09 15:57:16    天津日报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科技元素应用于田间地头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种子播撒田野,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向“新”而行。地块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大显身手”;小田整合成大田,现代化机械设备联合作业场景壮观……一幅有“智”也有“质”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发展“新”意越浓,农业含“金”量越高。作为传统产业,农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从这一视角来观察乡村新气象,能够清晰感知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动能、新活力。从靠天种地到靠科技种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加快推动农业产能、效率、效益变革,引领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换个视角来看,乡村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载体。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水肥一体机浇灌、遥感卫星技术收集数据……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扎根”乡村,一大批新农具投入生产,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碰撞出高质量发展的“火花”。

在田野里培育新质生产力,先要“看准了”,看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基于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选育新品种、升级种子“芯片”,高产、优质的新产品广受欢迎;有的地方引入“数字员工”,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决策……新技术、新成果在农业中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科技元素应用于田间地头,就能让“现代范儿”的农业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看准了,就抓紧干。农业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无论是管理中的新帮手,还是销售中的新业态,都是产业链“长”出的“新果实”。强链条、树品牌,让新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广袤的田野必将孕育新的希望,激荡新的动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下一篇:莫让“集卡风”带偏校园风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