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救命神器”如何越来越神

2024-07-08 11:37:06    深圳特区报

有关数据显示,深圳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在公众场所配置AED以来,到目前已助力成功抢救104人。

为什么这么“神”? 不仅因为机器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

首先离不开前瞻布局与科学规划。深圳连续多年将公众场所配备AED作为民生实事推进,目前除4.3万台AED遍布城市各个角落,AED覆盖率全国领先之外,还创造性地开发出“AED”地图,让“救命神器”触手可及。这些举措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也是城市应急管理理念的革新。

其次,通过对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技能培训,使得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掌握了心肺复苏与AED操作技能,有效扩大了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人”队伍,不仅增强了市民自救互救的能力,也构建了一种社会共担救援责任的新模式。

此外,深圳还通过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明确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解除了施救者的后顾之忧,鼓励更多人在关键时刻勇于伸出援手,使用AED没有顾虑。

可见,是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密织起了一张生命保护网,AED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屡建奇功。

展望未来,深圳要不断探索新的推广模式和管理机制,优化AED分布策略,实现更精准投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特别是要培养青少年群体从小就习得基本急救知识,树立乐于施救的社会风尚。简而言之,要持续优化升级AED“深圳模式”,才能使得“救命神器”越来越神,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赵强)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摒弃“看戏”心态
下一篇: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