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别让流量化炒作伤及善意的互动

2024-07-05 12:15:02    钱江晚报

近日,一则关于“好学小孩哥在北京地铁上被北大博导收徒”的消息引起关注。然而,在热度攀升的背后,有一个事实浮出水面:这则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误读和夸大。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白生对此作出澄清,他表示确实在地铁上遇到了这位好学的孩子,并与其进行了交流,但并未有“收徒”的意向和承诺。

正如赵教授所言,这个孩子身上具有一些“罕见的品质”。地铁这样喧嚣、繁忙的公共场所,一个孩子能够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罕见的品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赵白生教授对这位孩子的夸奖,不仅是对其学习态度的肯定,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呼吁,呼吁大家能够回归学习的初心,通过阅读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躁中找到沉淀。

赵白生教授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能够在地铁上与一名普通孩子平等、友好地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品格的塑造。它通过这个特殊的场景,形象地传导了一种理念: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消息在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一次原本简单、善意的互动被赋予了过多的解读和想象。有人将这次地铁上的偶遇解读为“天才少年”与“名师伯乐”的传奇故事。这种过度的解读和美化,不仅容易误导公众,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赵白生教授的及时澄清为这场“地铁收徒”的网友演绎画上了句号,但这场基于想象的过度解读背后,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有着快速、广泛的特点。与此同时,某些自媒体博主往往带有一定的引流功利目的,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在这起事件中,一些媒体和网友将赵教授的简单交流解读为“收徒”,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读书这类美好事物的亵渎。

一次偶遇和赞赏引发了一场“地铁收徒”传闻,这一事件揭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容易失真和夸大。赵教授无论是真心的夸奖还是郑重的澄清,他用平和理性的表达和及时有效的互动,对被夸大的网络传播进行了纠偏。

少一些功利性炒作,多一些正面鼓励,不要让那些臆想式的渲染和过度解读,伤及原本美好的事物。(陈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绘就合作新蓝图 续写友好新篇章(和音)
下一篇:从“天涯觅知音”到“四海遇知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